中国家电网|IPO一步之遥 极米科技要“烦”的事儿仍不少

本文来自中国家电网
作者:科技E侠
【中国家电网|IPO一步之遥 极米科技要“烦”的事儿仍不少】根据上交所披露的信息 , 成都极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极米科技”)科创板IPO已提交注册 , 中国国际金融股份为其保荐机构 。 顶着外界对其“重营销轻研发”、“研发属性与科创属性不符”等质疑 , 极米科技走完了受理、审核、审议、注册等流程 , 依据科创板上市规则 , 通过证监会注册之后下一步极米科技将进入路演和发行运行阶段 , 很有可能未来两三个月我们就会看到它在科创板上市交易 。 不过 , 目前为止 , 面对外界愈演愈烈关于其核心技术的质疑 , 即将迎来IPO上市的极米科技似乎还并没有想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
资本加持 喜忧参半
根据招股书内容显示 , 成立于2013年的极米科技 , 主营业务包括智能投影产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 , 同时向消费者提供围绕智能投影的配件产品及互联网增值服务 。 国内智能投影市场 , E侠君观察相关数据显示 , 近十年该领域市场规模增长约 18 倍 , 年均增长率突破39.14% , 根据IDC数据预测 , 到2024年 , 中国投影机市场的五年复合增长率仍将超过14% , 这意味着未来几年 , 中国投影机市场发展潜力依然巨大 。
市场极具发展前景 , 引来资本青睐不足为其 。 极米科技之所以能够走到即将IPO这一步 , 与其自成立以来就受到各路资本追捧自然也脱不开关系 。 E侠君梳理相关信息发现 , 从2014年起 , 极米科技几乎每年都有融资 。 2014年7、8月分别完成天使轮融资和1亿元A轮融资;2015年6月获得芒果传媒3亿元的Pre-B轮战略投资;2016年4月获得1.2亿元B轮投资;2017年11月、12月分别获得四川发展股权投资、百度投资部的C轮融资以及百度投资部的再次战略投资;2018年3月又完成由百度、经纬中国、四川文投等联合投资的超6亿元战略融资 。
受到资本一路加持 , 极米科技的产品销量和市场份额一路上涨 。 根据IDC 数据显示 , 2017 年- 2019 年 , 极米投影产品的销量分别为34.16 万台、54.53 万台和 68.99 万台 , 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2.11% 。 并且自2018年起 , 极米科技便稳居投影设备出货量国内第一的位置 , 具体2018年、2019年 , 极米科技市场份额快速增长 , 分别达到13.2%、15% 。 到今年上半年 , 极米投影产品出货量达到37.4万台 , 市场份额更是突破22% , 稳居“投影一哥”宝座 。
相应的 , 极米科技经营业绩也呈现不错的增长性 , 根据极米科技招股书数据 , 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1-6月 , 极米科技营收分别为9.99亿元、16.59亿元、21.16亿元和11.44亿元;其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15亿元、0.095亿元、0.93亿元和0.97亿元 。 经过对比不难发现 , 近3年多来 , 极米科技营业收入保持了较高的增速 。 但另一方面 , 其净利润却出现了较大波动 , 2018年更是出现了明显负增长 , 该年极米科技扣非后的归母净利润为-67.54万元 。 这一点E侠君通过查询极米科技财报发现 , 2018年该公司净利润较低的原因是当期营业总成本高于营业总收入 , 这一情况在2019年得以修复 , 极米科技方面也解释 , 2019年净利润大增的原因在于“公司毛利率提升” 。 另外2019年极米的其他收益也比2018年的要高1100多万 , 但增长原因却是2019年政府补助得到了较大提升 。

中国家电网|IPO一步之遥 极米科技要“烦”的事儿仍不少
文章图片
图1/1

无论是18年净利润的较大波动 , 或是19年靠补助获得利润十倍增长 , 不得不说的是 , 当年的非经常性损益对极米的盈利造成了重大影响 , 从销售净利率来看 , 一般来讲 , 销售净利率正常范围是20%-30% 。 但从极米科技招股书数据可以看到 , 2017-2019年 , 极米的销售净利率分别为1.45%、0.57%和4.41% , 作为国内知名投影企业 , 这个销售净利率实在不容乐观 。 另外 , E侠君注意到 , 随着极米科技开始丰富其产品线 , 目前已经布局了激光电视、家庭娱乐、便携娱乐等 , 并开始向商务市场探索 , 这意味着极米科技未来的销售成本等将进一步上升 , 其盈利压力也或将进一步加大 。
缺乏核心科技 , 还能拿出多少底牌?
在研究极米科技最新公布于证监会网站的招股书内容信息时 , E侠君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 在招股书中 , 极米科技多处提到——“公司以技术创新为本” , 以此为延伸 , 招股书中出现了如“公司以技术创新为发展之本 , 设立以来始终保持大力研发 , 研发重心涵盖整机设计、智能感知算法开发和画质优化算法开发、软件系统开发等各项智能投影设备核心技术领域 , 并形成了丰富的创新技术成果”、“公司以技术创新为本 , 以产品开发为核心 , 目前已具备全面的投影设备开发能力 , 并在投影设备整机开发、算法开发和软件系统等方面均积累了一定的核心技术”、“公司以研发创新为本 , 高度重视技术创新 , 通过先进的研发管理体系和完善的研发部门设置等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研发机制 , 不断提升研发水平 , 保持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等等关于企业技术研发层面的自我描述 。 但据E侠君了解 , 目前为止 , 在整个极米科技启动科创板IPO事件中 , 争议最大的便是核心技术有无的问题了 。
虽然可见的近几年极米投影产品出货量大增 , 但伴随而来的 , 却是极米科技一直被指科创属性不足 , “缺乏核心科技” , 是一家“披着科技外衣的网红组装厂” 。 一组很明显的对比数据:2019年极米科技销售费用为2.59亿元 , 占收入比例为12.24% 。 并且据E侠君观察 , 在近3年 , 极米的销售费用都保持了占总营收10%以上的比例 , 且占比逐步提高 , 与同时期海信视像、光峰科技、鸿合科技、中光学等可比公司对比 , 极米的销售费用率显著高于可比平均水平 。
但巨大销售费用支出的另一面 , 极米科技研发投入却明显后劲不足 。 报告期内(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1-6月) , 极米科技研发投入分别为3305.08万元、6300.17万元、8106.09万元和5164.57万元 , 占总营收的比例分别为3.31%、3.8%、3.83%和4.52% 。 除今年上半年有明显提升外 , 前面三年极米的研发费用率均低于4% , 客观来讲 , 并不满足科创属性常规指标第一项——研发费用率不低于营业收入5%的要求 。
“重营销轻研发”的舆论质疑之外 , 由于极米科技的投影设备核心器材均来自于TI公司 , 也因此被媒体质疑为披着“科技”外衣的“网红组装厂” 。 另外 , 在极米科技申报“科创板IPO上市”后不久 , 就再次因版权、专利等问题先后被优酷、光峰科技等提起诉讼 。 据了解 , 2018年时优酷就曾起诉极米科技版权侵权 , 最终以极米科技向优酷赔偿140万元告终 。 今年7月优酷再次起诉极米科技侵害其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 。
除了内容上的短板 , “核心技术”层面极米也面临不小的挑战 。 今年6月份 , 作为竞争对手的光峰科技子公司峰米科技将极米科技诉至法院 , 峰米科技以极米科技的核心单品Z6系列家用微投专利侵权为由 , 要求极米科技立即停止侵权行为 , 并向峰米科技赔付损失4500万元 , 相当于极米科技2019年净利润的接近一半了 。 7月份 , 光峰科技又发布公告:针对极米科技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16件发明专利 , 全部提出了专利无效请求 。 并已收到国家知识产权局出具的16份《无效宣告请求提交回执》(下称“《回执》”) 。 《回执》显示 , 峰米科技诉极米科技的无效专利包括“多投影屏幕拼接方法及装置”、“热失焦补偿方法装置及投影设备”等共16项 , 具体应用则包括极米Z6系列微投产品 。
该诉讼事件最终以极米、光峰达成专利和解协议告终 。 光峰科技发布公告称:双方已正式签订专利许可协议和战略合作协议 。 “光峰科技公司同意授权极米科技实施指定专利 , 极米科技分五年向公司支付专利许可使用费合计2500万元;极米科技将借助公司研发技术力量研发其激光超短焦投影产品 , 优先从公司采购一定金额的核心部件产品 , 战略合作期为5.5年 , 一次性支付NRE费用500万元 。 ”
很明显 , 极米在上市之前不想让专利问题成为羁绊 , 于是用资本+合作的方式迅速与光峰达成了和解 , 这一操作是否为双赢结局暂未能预知 。 但从企业长远发展角度来看 , E侠君认为 , 无论是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研发费用率、还是在与优酷、光峰的版权、专利侵权案中达成的金额赔付、和解协议 , 这些都已然将极米的内容、技术短板推向台前 。 在整个硬件终端市场的核心竞争力逐渐由单一硬件产品向硬件+内容生态路线演进过程中 , 走在迈向资本市场路上 , 极米科技若想在下半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 进一步拓宽营收及利润增长空间 , 关键还在于“如何补齐短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