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中经评论:“自愿且知情”,“刷脸”才安心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子房先生认为 , 人脸信息的保护显然不能只依靠“头盔” , 还需要更健全、更具前瞻性的法律制度 。 从某种角度来说 , 只有将公众知情权和选择权作为隐私权保护的前提 , 大面积的侵权行为才有可能被避免 。 具体到“放心刷脸”这个话题 , 就是要确保人们在使用人脸识别技术的时候是自愿的 , 并且是知道自己的脸正在被识别的 。
网上曾流行一句话: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 。 或许有些人没想到 , 这句戏言正在慢慢变成现实 。 “刷脸”签到、“刷脸”支付、“刷脸”进站……近年来 , 人脸识别技术正走进更为广阔的应用场景 , 让人们的生活更便利 。 凡事都有两面性 。 从AI视频监控进课堂到“人脸识别第一案” , 再到一男子“带头盔看房”引发热议 , 人脸识别技术带来的安全隐患越来越为公众所关切 。
人们对人脸识别的疑惑和担忧可以理解 , 毕竟漏洞是现实存在的 。 人脸、指纹、虹膜等人类生物特征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更改性 , 这些特征可以更为准确地确定人的身份 , 但这些数据是如何储存的、储存在哪里、会如何被使用 , 很大程度上都是“未知数” 。 如果这些信息被提取后放到互联网上 , 就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被复制、伪造、合成和泄露的风险 。 更为重要的是 , 普通人对一项项人脸识别应用是否安全 , 几乎没有任何辨别能力 。
“带头盔看房”一事之所以引起关注 , 就在于人脸识别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越界行为 , 比如无感抓拍 。 这意味着 , 在无人脸识别提醒标识、无工作人员告知、无相关人士授权的情况下 , 摄像头可以轻松抓取人脸信息 。 像这样隐性的、不易察觉的使用方式 , 更让人感到“细思恐极”:还有哪些隐藏的“探头”在暗中收集着我们的个人生物信息?未来某天 , 它是否会变得无孔不入 , 以至于我们要活在“楚门的世界”里?
人脸识别技术当然不能被如此使用 。 针对生物特征信息采集储存 , 我国已在个人信息安全规范等方面做了具体规定 。 例如 , 个人生物特征信息属于敏感信息 , 要求个人生物识别信息要与个人身份信息分开存储;原则上不应存储原始个人生物识别信息 , 可采取的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仅存储摘要信息 。 《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也要求 , 收集个人敏感信息时 , 应取得个人信息主体的明示同意 。
如今科技发展一日千里 , 让生活日新月异 , 而由此带来的风险与挑战 , 也应当高度重视 。 人脸信息的保护显然不能只依靠“头盔” , 还需要更健全、更具前瞻性的法律制度 。 从某种角度来说 , 只有将公众知情权和选择权作为隐私权保护的前提 , 大面积的侵权行为才有可能被避免 。 具体到“放心刷脸”这个话题 , 就是要确保人们在使用人脸识别技术的时候是自愿的 , 并且是知道自己的脸正在被识别的 。
其实 , 不只是人脸识别技术 , 还有不少现代“黑科技” , 都存在着科技伦理问题 。 一些高科技企业出于营利本能 , 在市场诱惑与科技伦理之间 , 明显更倾向于前者 , 总是试图快速地将新技术推向应用 。 技术本身是中性的 , 究竟用向何处、怎么使用 , 完全取决于人 。 技术的工具价值 , 只有在正确的人文理性、目标价值引导下 , 才能发挥出最佳功效 , 实现“科技向善” 。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子房先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 , 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 。 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
相关评论:人脸识别时代 , 公民应有不“刷脸”的权利
【技术|中经评论:“自愿且知情”,“刷脸”才安心】遏制人脸识别滥用 需要法治“刹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