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我国农机行业如何走出困境

没有农业机械化 , 就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 。 目前 , 我国农业装备科技创新已经从改造仿制 , 进入到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协同创新阶段 。 但是 , 仍然存在产品有效供给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质量水平有待提升等“短板” 。 对此 , 专家表示 , 只有通过融合协同创新 , 加快补齐技术“短板” , 才能驱动农业机械化高质高效发展 , 推动我国从农机生产大国向农机强国转型 。
创新是推动我国农机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 。 2014年以来 , 我国农机行业在经历了“黄金十年”后 , 进入深度调整期 , 既有部分企业在残酷的产业竞争中被淘汰 , 也有不少企业通过坚持不懈的创新从困境中突围 。 众多业内专家均表示 , 目前我国农机行业已进入融合协同创新的新阶段 , 要通过协同创新推动创新资源向农机产业集聚 , 共同探索农机行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新模式 , 开创农机行业创新新格局 , 推动我国从农机生产大国向农机强国转型 。
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位于吉林省西南部的梨树县 , 地处东北松辽平原腹地 , 不仅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全国重点商品生产基地 , 还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绿色畜牧业发展示范县 。 11月15日 , 该县加入了“100+N”开放协同创新体系 , 成为我国农机协同创新的试验场 。 近年来 , 梨树县全力推进农业全程机械化建设 , 全县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3.6% 。 但是 , 梨树县农业现代化建设仍存在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农机农艺结合融合不够等问题 。
吉林省梨树县副县长李乐新表示 , 希望以加入“100+N”开放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为契机 , 引进更多政策、科技、智力支持 , 推动农机农业深度融合 , 增加农机有效供给 , 为当地农业发展注入活力和动力 。
没有农业机械化 , 就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 , 梨树县的发展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建设的一个缩影 。 当前 , 我国农业装备科技创新已经从改造仿制、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 进入到以自主创新为核心能力的协同创新阶段 , 形成了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并联发展的新格局 。 2019年 , 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 , 小麦、水稻、玉米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均已超过80% , 农机装备的快速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
但值得注意的是 , 我国农机化和农机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 存在产品有效供给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质量水平有待提升等“短板” , 薄弱环节、薄弱区域、薄弱作物农机化水平较低 , 信息化引领的农机和农艺融合不够 。 “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需要进一步增加农机创新能力 , 从而更好地支撑乡村振兴 , 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决胜全面小康建设 。 ”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说 。
据了解 , 一批农机企业正通过科技创新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 优化产品结构 , 已经在采棉机、甘蔗收割机、花生收获机、残膜回收机、辣椒收获机等薄弱环节研发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 对此 , 专家表示 , 只有通过科技创新 , 加快补齐装备技术“短板” , 才能驱动农业机械化高质高效发展 。 下一步 , 要以农机农艺结合、良种良法配套、增产增效并重、生产生态协调为主线 , 统筹短板机具、高端装备、技术集成、配套推广 , 全力推进农机化科技创新 。
凝聚行业创新资源
关键核心技术是所有制造行业的战略制高点 。 目前 , 我国农机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仍需进一步突破 。 同时 , 产业利润率低 , 创新动力不足 , 高性能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依赖进口等问题依然突出 。 对此 , 中国农机院副院长方宪法表示 , 我国农机产业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尚不完善 , 技术创新服务资源分散 , 各类技术创新服务机构能力不足、服务模式陈旧 , 无法对产业技术创新提供有效服务 。 因此 , 要通过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凝聚农机行业创新资源 , 从而实现关键核心技术“从0到1”的突破 。
据介绍 , 科技部农村中心2019年开始着力构建“100+N”开放协同创新体系 , 遴选10个高校、10个科研院所、10个农业创新型企业、10个农业科技园区、10个创新型县(市)、10个创新型乡镇、10个科技示范村、10个法人科技特派员单位、10个星创天地、10个新型研发机构等作为100个纵向联系点 , 并联系若干国家级智库、金融机构等形成N个横向联系点 , 构成了一个纵横交织、有机联系、开放协同的创新网络 。
专家表示 , 构建“100+N”开放协同创新体系 , 不仅能够有效破解产学研用对接难、项目基地平台融合难、协同创新跨界难、社会创新资本进入难等难题 , 还能加快探索科技有效供给、成果转化服务、人才进乡入村等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新模式 。
方宪法认为 , “100+N”开放协同创新体系能够更好地对创新资源进行凝聚和整合 , 并构建起开放、协同、高效的技术研发平台 , 从而推进行业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先进制造基础工艺等方面的研发和产业化工作 , 助力形成农机科技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并跑 , 以及部分领域领跑的局面 。
“协同创新方式已成为产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发展趋势和战略选择 。 ”青岛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尚书旗表示 , 目前在重大产业技术领域 , 国际竞争已不是个别企业之间的竞争 , 而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 。
尚书旗认为 , 下一步应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骨干企业的人才和学科优势 , 集聚人才、资本、信息、技术、设备等资源要素 , 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 , 推进资源合理配置与成果共享 , 实现跨领域、跨学科的联合攻关 ,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 实现农机装备创新研究的重大突破 。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 也是农机科技创新需要突破的一个重要环节 。 目前 , 我国已成为世界农业装备制造和使用大国 , 能够研发生产4000多种农业装备产品 。 但是 , 在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及产品研究方面 , 大多还处于实验室阶段 , 产业化应用明显落后于主要发达国家 。 因此 , 要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 加快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进入市场的速度 。
广东是大湾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腹地 , 是形成全面开放创新格局的前沿阵地 。 广东现代农业装备研究所所长张汉月表示 , 得益于与中国农机院等行业单位的协同创新 , 该所在华南地区特色农业装备的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取得较好成绩 , 已初步成长为区域特色农机创新与服务中心 。 今年 , 该所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收入超过4亿元 , 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
【科技|我国农机行业如何走出困境】实践证明 ,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 涉及很多环节 , 如创新源头的知识产权保护、创新成果价值发现、成果与市场的匹配等 。 如何打通这些环节 , 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中国技术交易所副总经理高静表示 , 只有加快推进协同创新体系建设 , 才能为高校、院所、企业、园区 , 以及新型研发机构提供最优质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 , 更好地服务农机产业的创新发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