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电动车怎样避开同质化竞争?

文/李溯婉
特斯拉的市值突破5000亿美元之后 , 依然在风口上继续上扬 。 得益于特斯拉电动车的“热效应” , 蔚来汽车等自主造车新势力在今年以来的市值也屡创新高 。 地位开始受到威胁的传统车企纷纷调整战略 , 上汽、东风、长安、广汽等传统车企皆开始发力高端智能电动车品牌 , 智己、岚图、埃安等新品牌涌现 。
不过 , 随着电动车赛道上竞争者日益增多 , 电动车企业面临着共同的难题就是如何避开同质化 。 与燃油车复杂且技术含量高的发动机、变速箱等动力总成有所不同 , 由电池、电控和电机等核心零部件组成的电动车 , 门槛相对较低 , 这也是多家造车新势力能快速崛起的原因之一 。 不过 , 电动车入门容易 , 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难度却很高 。 目前 , 市面上的电池供应商有限 , 众多车型应用的电池主要来自宁德时代等几家供应商 , 市场上同级别的电动车很难进行差异化竞争 , 这个问题正引发车企重新思考并寻找对策 。
目前 , 除了比亚迪等极少电动车品牌自产电池之外 , 绝大多数电动车品牌皆是外购被喻为“新能源汽车心脏”的动力电池 。 由于电池技术的投入较大 , 包括特斯拉在内的电动车企在发展初期皆采取了产业链整合的方式 。 不过 , 这种模式将会逐渐发生变化 , 主机厂不会一直将“命脉”交给动力电池企业 , 而是纷纷尝试迈出自产电池的步伐 。 特斯拉在拥有松下、LG化学和宁德时代三家电池供应商的同时 , 也通过收购电池制造以及研发企业Hibar和Maxwell , 并于今年正式启动“Roadrunner”动力电池自产计划 。 大众在向宁德时代采购电池的同时 , 还投资近10亿欧元在德国本土建设一家电池工厂 。 广汽在采购宁德时代动力电池的同时 , 自身也在加快研发石墨烯超级快充电池技术 。
电动车之争仅是上半场 , 电动车硬件本身的发挥空间相对有限 , 更多的增值空间在于下半场的智能化之争 。 特斯拉的创新 , 不仅在硬件方面 , 还在软件以及商业模式等方面皆有新突破 , 其OTA(空中下载技术)不断进行实现数据能力、地图能力等方面升级 , 这成为其避开同质化竞争的杀手锏之一 。
在进行硬件较量的同时 , 智能电动汽车在软件新战场也开始比拼 。 越来越多传统车企在保持硬件优势的同时 , 也纷纷跳出原有的汽车圈 , 朝科技公司转型 , 开始探索 “软件定义汽车” 。 近日 , 上汽集团、浦东新区和阿里巴巴集团三方联合打造的高端智能纯电汽车项目“智己汽车”正式启动 , 该项目的创始轮融资达到100亿元 , 希望通过大幅革新软件能力来提升这个新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 而日前刚实现品牌独立的广汽埃安 , 也在加速朝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转型 , 不仅在EV(纯电动车)技术上发力 , 也在ICV(智能网联汽车)领域谋求新突破 , 通过软件不断迭代来实现在自动驾驶赛道上提速前进 。
不过 , 与特斯拉等自成立起就直接定位为“科技公司”的企业相比 , 从传统车企里衍生出来的新派系在“软件”上并不占优势 。 正因此 , 传统车企当前打造新的高端智能电动车品牌的同时 , 普遍采取结盟的形式 , 上汽牵手阿里 , 广汽与华为、腾讯等抱团 , 长安也与华为结伴 , 共同在硬件与软件的融合上寻找新突破口 。

第一财经|电动车怎样避开同质化竞争?
文章图片
【第一财经|电动车怎样避开同质化竞争?】图1/1

除了产品本身 , 传统车企打造全新智能电动车品牌时 , 还面临着诸多挑战 。 广汽埃安总经理古惠南谈到 , 广汽集团之所以将埃安品牌独立出来成为与传祺并行的两大自主品牌 , 是因为新能源汽车不仅在产品上与燃油车不同 , 在渠道、客户、科技、服务等很多方面都不一样 , 消费群和应用端也不一样 , 埃安品牌独立之后可以把自己专职的事情做得更好 。 埃安品牌独立之后 , 包括研发、制造、营销、服务还有体制机制等可能都要调整 。 其中 , 埃安品牌计划通过数字化推动大规模的定制化生产 , 让定制贯穿从研发到生产制造再到营销服务的全过程 , 这是在电动车市场避开同质化竞争的应对措施之一 。
面对汽车产业处于百年一遇的变革期以及来势汹汹的造车新势力 , 不仅自主品牌存在压力 , 合资品牌也受到威胁 , 在加快朝“新四化”转型的同时 , 也在思考如何打破电动车同质化竞争的格局 。 广汽本田第一事业本部副本部长柳泽利认为 , 特斯拉等电动车企市值飙升 , 其被认可的不仅是产品层面 , 还有用户体验等方面 。 要避开同质化的竞争 , 除了在产品方面发力之外 , 还要去强化客户在品牌、用车等方面的体验 , 以及推动营销模式的变革 , 要不无法胜出 。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 , 汽车产业正逐渐形成全新的生态圈 , 如何避开电动车同质化竞争以及如何整合产业链让自己与众不同 , 车企正在开启多方面的探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