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报:疫情防控倒逼高校打通快递“最后一公里”
采访人员 王海涵 王磊 实习生 金梦婷
近日 , 安徽财经大学校园内出现一批特殊的兼职外卖配送员 。 食堂内外,多名身穿黄马甲的大学生忙碌着,他们的角色是“分餐员”:在食堂档口将同一宿舍楼、教学楼的外卖集中分好 , 装进保温箱 , 方便大学生“骑手”集中送餐 。
几乎是“无缝对接” , “骑手”迅速拎起箱子 , 送往各栋楼下 , 驻点的“扫码员”扫一下订单二维码 , 系统会自动发出短信提示同学下楼取餐 , 这就完成了外卖的最后一环 。
安徽财经大学后勤管理服务中心负责人雷红生介绍 , 疫情期间 , 为避免堂食聚集 , 食堂推出外卖业务 , 并与第三方平台合作 , 学生用手机App下单点餐 。 从某种程度上说 , 安徽财经大学的校园外卖是疫情防控催生的“新事物” 。
事实上 , 外卖、快递的“最后一公里”向来是高校后勤管理的难点 。 当下 , 疫情防控成为重中之重 , 学校不得不实施封闭管理 , 学生采购生活物资也更加依赖快递 。 连日来 , 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对安徽40所高校的快递管理模式进行调查统计 , 其中 , 17所高校将快递引入校内集中收发 , 还有23所高校采取校内、校外“混合”收发的模式 。 “快递站”进校园成为大势所趋 。
“每逢‘双11’ , 大家记忆中的共同画面是:快递量大 , 校内外设立临时快递点和货架 , 很多人不熟悉位置 , 像‘无头苍蝇’一样乱转、乱翻 。 ”一位在校大学生说 。
据安徽师范大学经营性资产管理办公室主任汪海燕观察 , 早期校园快递收发呈现为“各自为战”的模式 , 师生要到不同地点寄取快件 , 存在服务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快递公司恶性竞争等现象 , 影响了服务质量 。
安徽农业大学后勤部门相关负责人对此也深有体会 。 他介绍 , 以往各家快递公司进校 , 通常找代理商租下小门面和摊点来收发快递 , 因快递点分散、难管理 , 给校园管理带来一定的影响 。
一位高校后勤管理者表示 , “过去收发快递 , 往往被视作学生和商家之间的‘自发’行为 , 当网购日渐普及 , 快递量急速增长 , 传统的管理模式如果再不改革 , 可能会对校园秩序、学生利益以及安全造成影响 。 ”
对高校后勤部门来说 , 改革并非易事 , “关键还在于观念逐步解放” 。 雷红生坦言 , 当初考虑引进第三方企业时 , 校方一直非常慎重 。 “引入社会企业是把‘双刃剑’ , 企业总归要盈利 , 因此与企业合作的‘度’需要把握” 。
“不能给学生带来额外经济压力 , 也要保证食品安全 , 为此 , 各个部门来来回回开了十几次会 , 包括菜品定价、送餐流程、资金安全、食品餐具安全等都反复考虑 。 ”雷红生回忆 , 经过4个月的调研与论证 , 安徽财经大学与互联网企业合作 , 引进社会资源 , 9月正式上线外卖平台 , 打通快递最后一公里 , 由此引发蝴蝶效应 , 也带动勤工俭学、学生创业等工作改革创新 。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报:疫情防控倒逼高校打通快递“最后一公里”】据介绍 , 目前 , 安徽财经大学已招募90余名大学生勤工俭学 , 并给他们配备送餐电瓶车 。 学生“骑手”都经过专门的培训 , 后勤部门根据学生的课表进行管理调配 , 确保工作不影响学习 。 雷红生说:“每人每月最多增加2000元收入 。 ”
“很多同学觉得做这件事很光荣 。 有时 , 扫码员或骑手忘带手机 , 会相互借手机帮忙扫一下码 。 有些顺路的订单 , 队友会帮忙顺路送走 , 互帮互助理念其实就蕴藏在一些举手之劳中 。 ”安徽财经大学的学生“骑手”傅人兴说 。
安徽财经大学的后勤部门还在考虑 , 引进带保温效果和消毒杀菌功能的智能柜 , 学生取出外卖以后 , 再放新外卖进去 , 柜机会自动进行再消毒 , 从而打通通往宿舍的最后一公里 , 并确保食品安全 。
今年以来 , 出于疫情防控的考虑 , 安徽师大将校门口的快递站统一迁到校内 。 该校菜鸟驿站添置近百台货架 , 引进4台智能自动取货机 , 及时更新物流信息 。
今年“双11”期间 , 菜鸟驿站安徽师范大学站点的负责人叶云扬介绍 , 日均包裹量有1万多件 。 “我们发布信息 , 招聘学生帮忙分拣、扫码 , 驿站近一半工作人员都是大学生 , 有效缓解压力” 。
疫情防控让后勤改革有了更加明确的问题导向 。 汪海燕认为 , 在封闭管理时期 , 快递集中收发的优势得以体现 。 首先 , 进入校园的快递车辆有限 , 不会对防疫秩序造成太大影响;其次 , 学生在集中收发点收取快递 , 方便学校加强防疫管理 , 学生在智能取件机随取随走 , 有效避免人群扎堆儿聚集 。
雷红生强调 , 在校企合作中 , 学校应当占据主导地位 , 将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 。 不过 , 在他看来 , 企业的大数据、精准服务等理念 , 校方应当借鉴学习 , 这对高校后勤管理服务来说 , 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
采访人员调查发现 , 近年来 , 不少高校都涌现出与校园快递有关的学生创业项目 , 而这些项目的孵化和运营都到了校方最大程度的支持 。 一定程度上 , 学生创业为高校后勤改革提供了推动力 。
刚入学时 ,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学生孙海军就发现 , 学校外卖、快递、二手市场、云打印等业务“散落”在各个群里 。 在老师指导下 , 他的创业想法逐渐成型:整合校园资源 , 为师生提供个性化的综合性服务平台 , 切入信息发布、后勤管理等功能 , 将师生、后勤管理紧密“黏合”起来 。
目前 , 孙海军团队成功打造App和小程序 , 学生上传快递单号、手机号、送单地址等 , 后台有快递兼职人员接单 , 送到地方后进行信息确认 , 送单费用自动进入快递员账户 。 平台采取“抢单制” , 还开设用户服务评价功能 。
眼下 , 他正谋划依托App , 在校内食堂开设外卖业务 , 但目前只进行了试运营 , 还没有破解平台信息安全、资金流向等痛点 。
在他看来 , 要想将后勤业务融入创业项目 , 除了平台技术开发和维护问题 , 还需要找到适合高校实际情况的运营模式 , 更离不开校方支持和老师指导 。 “后勤部门大部分管理业务集中在线下 , 我设想在App开设专门的后勤管理窗口 , 学生可以直接提出问题 , 后勤人员进行解答” 。
“学生既是后勤工作的参与者、出卷人 , 又是消费者、阅卷人 。 ”在安徽信息工程学院后勤处副处长汪涛看来 , 学生参与后勤管理 , 对后勤工作者自身服务意识、服务理念有触动 , 逼着部门反思、优化后勤管理中的导向和激励机制 , 进而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
在安徽农业大学后勤部门相关负责人看来 , 后勤管理是高校治理体系的重要环节 , 相关部门不能只着眼于眼前 , 要做主动性、前瞻性的思考 , 多考虑学生获得感、幸福感 , 提前预判谋划 。 “比如快递问题 , 只有将学生现实需求和学校科研成果、学生创业等工作结合起来 , 才能更好地补齐短板” 。
推荐阅读
- 最新消息|中围石油回应被看成中国石油:手续合法 我们看不错
- 系列|2021中国航天发射圆满收官!年发射55次居世界第一
- 微信|微信支付“九宫格”全面支持开通中国银联云闪付
- IT|全球汽车行业价值两年突增至3万亿美元 中国电动车企立大功
- IT|全球每日新增确诊病例首超100万例 世卫:两大毒株正掀起“疫情海啸”
- 运载火箭|2021中国航天发射次数首破50
- 孙自法|中国科技馆“智能”展厅携多款机器人亮相 喜迎新年和人机共融时代
- the|福奇:美国奥密克戎毒株疫情可能在1月底达到顶峰
- 观众|中国科技馆“智能”展厅携多款机器人亮相
- 观众|古筝机器人现场演奏,32件展品亮相中国科技馆“智能”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