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综合|像段永平那样“枯燥地赚钱”,难道不无趣吗?


新浪科技综合|像段永平那样“枯燥地赚钱”,难道不无趣吗?
文章图片
图1/1

来源| 投中网
文| 曹玮钰
段永平和他的四大门徒 , 在产品可行、营销可实现的基础上 , 大公司做了一家又一家 , 钱赚了一遍又一遍 , 如此“枯燥”地赚钱 , 难道不无趣吗?
1
身份就是桎梏
如果把段永平划到中国一流企业家 , 大概没人有异议 。 但如今更为人所知的 , 是他在投资上的本事 。
总有些人天生就有能摸准市场脉络的本事和运势 , 比如段永平 , 第一次出手就赚到数百倍回报 。 2002年 , 段永平“抄底”网易 , 两百多万美元投进去 , 一年多时间就涨到1亿多美元 。
但是“抄底” , 并非段永平投资理念的底色 。 尤其得考虑到 , 一次得手通常是运势 , 长期赢下去必须有理念 。
段永平是巴菲特价值投资的忠实信徒 , 用他的话说 , “我的逻辑就是巴菲特的逻辑 , 原则上没有什么差异” 。 若说特别之处 , 大概有二点:一是只投看得懂的 , 不懂不投 , 这一点他强调了多次;第二 , 绝对的集中 。
段之所以投资网易 , 定是看懂了网易的价值低估 。 2001年 , 互联网泡沫破灭 , 刚刚美股上市的网易 , 股价跌到不足1美元 , 濒临退市 。 当时的丁磊决心进军网游 , 找到懂游戏也懂营销的段永平请教 。 段对丁讲了什么不甚清楚 , 但他研究了网易的财务报表 , 也请了律师评估摘牌风险 , 第二年 , 段永平以0.8美元的价格买进 , 一度成为网易第二大股东 。 “做足功课后 , 我基本上把我能动用的钱全部用了 , 去买网易的股票” 。
这投资出手的魄力 , 跟当年砸钱打广告差不多 。 咱们《底片》的读者肯定更眼熟 , 这不就是“超配”么?风险投资人里 , 我们研究过刘芹的“超配” , 但那是职业投资人 , 基金框架下的超配 。 段永平做为个人投资者 , 没有基金组织结构的束缚 , 没有LP审视的眼光 , 没有企业运营组织的压力 , 没有基金存续期的限制 , 他打的是更加极致的超配 。
所以 , 段永平有一点优势 , 是职业投资人永远所不能及的 , 就是自由:投资周期的自由 , 出手次数的自由 , 不出手的自由 。
网传的段永平持仓 , 数量“惊人的少” 。 除了网易 , 还有苹果、茅台、UHAL、万科、创维、腾讯等 。 段永平曾经表示 , “从头到尾真正投资过的公司最多五六家 , 卖掉了一些 , 持有的公司一般在三家左右……我不怕集中 , 我不是一般的集中 , 我是绝对的集中 。 ”
只投看得懂的 , 还以“超配”的形式投资 , 这不是系统地赢 , 而是绝招制胜 。 绝招赢人的概率更高 , 上限更高 , 但出手不会太多 , 所以不会频繁现身 , 但每当你看见他的时候 , 就是他赚走大钱的时候 。
拼多多也是一样 。 通常来说 , 基金投资要有节奏 , 出手方法要固定有序 , 那么 , 套上了框架的职业投资人 , 在能力发挥上势必有制约 。 但段永平的投资是自由的 , 随机的 , 比如拼多多 , 只因为“信任黄峥” , 把早期投资的“投人”精髓玩了个极致 。 当段永平以超越投资人身份的自由人投了拼多多这个case , 那就是降维打击 。
极致的自由 , 才是段永平的投资绝招 。
之后总有人冠名“段菲特”来捧他 , 还问他要不要做一个自己的伯克希尔 , 他也没接招 。 “其实我也管一些别人的钱 , 但我不希望把这个作为一个职业 , 职业意味着很多责任……这几年的回报成长 , 总体来讲也不会比巴菲特做得差 , 但也不意味着可一直做得到” 。
这句话简直是段永平投资理念的核心了 。 不肯用职业定义投资 , 就是要摆脱职业带来的束缚 , 只要绝招出手 , 就敢说”不输巴菲特“这种话 , 但如果以投资做职业 , 就意味着要”一直做得到”绝招的成绩 。 对段永平来说 , 既无意愿 , 也没必要 。
于是 , 段永平后来“不管新的钱了” 。
这背后都是人生观在起作用:段永平绝对是个对身份没有诉求、欲念的人 。
而身份就是桎梏!
2
Anti-social social Club
段永平说 , 他是个anti-social的人 。
“我是anti-social的 , 社交很累 , 很费时间 。 泛泛的社交里朋友太少 , 看起来认识很多人 , 其实很难深入了解 。 有时间我更喜欢去打打球 。 ”
说实话 , 这话挺“凡尔赛”的 , 这种级别的企业家 , 时间本来就很值钱 , “广义上的social”就是时间最廉价的去处 。 与其说他有“anti-social”的底气 , 倒不如说 , 他选择anti-social的状态 。
2001年 , 40岁的段永平宣称退居二线 , 定居美国 。 流传的说法是:一年回国两三次 , 加起来不超一个月 , 就和门徒们聊聊天、打打球 。
但段是anti-social , 并不是避世 , 事实上 , 他反而把“段永平show up”拿捏得非常巧妙 。
比如令他暴得大名的那次巴菲特午餐:2006年 , 段永平以62万美元价格拍下 , 带上黄峥吃了这顿饭 。 事后有人问段 , 花这么多钱和巴菲特吃个饭值不值 , 段表示非常值 。 “其实我并没有把这顿午餐当成生意 , 就是想给他老人家捧个场 , 告诉世人 , 他的东西确实有价值” 。
凡尔赛内个味是不是更重了?巴菲特午餐是个多大的流量入口 , 段永平心里怎么可能没有数?出那么高的价格竞拍 , 拍下来就是要给人关注、给人看戏的 。
所以他不是接受不了媒体和曝光 , 而是不需要 , 需要的时候也不避讳 。 巴菲特午餐越轰动 , 价格越贵 , 他偏就越要用轻描淡写的理由——不求指点 , 道谢而已 , “Just for fun” 。 话里的分寸很细致 , 翻译一下:竞拍午餐是表达尊敬 , 不是崇敬 。
除了和巴菲特吃饭 , 与段永平有明确较多交集的人 , 只有丁磊和“四大门徒”(OPPO陈永明 , vivo沈炜 , 步步高教育金志江 , 拼多多黄峥)了 , 即便亲近的门徒 , 段永平的态度也略显“疏离” 。
比如 , 四大门徒名气最大的黄峥 , 曾经公开盖章段永平“人生导师”的地位 。 但网友提到黄峥是段永平“弟子”时 , 段却试图撇清“师徒关系” , “黄峥和我确实是很熟的朋友 , 以前他在Google上班时也确实经常在一起聊天 , 但总觉得弟子的说法不合适” 。
还有一段“隔空对话”同样值得玩味 。 有网友向段永平发问:vivo为什么做电视?段回答:我也看不懂 。 事后 , vivo掌门、四大门徒的沈炜在采访中表示 , “他的意见很重要 , 但已经好几年不参与公司经营 , 看不懂也正常” 。
师徒互动的画风十分清奇 , 总给人一种不太熟的感觉 。 这种表面“疏离”的关系养成 , 是段永平“anti-social”人传人的结果 。
看看四大门徒 , 常年整齐划一保持低调不世出的姿态 。 黄峥 , 拼多多上市了也不去现场敲钟 , 年满40立马卸任CEO , 生怕被人叫首富 , 几乎复刻了段永平的路子;OPPO掌门陈明永 , 步步高现任掌门金志江 , 很多人恐怕都说不出名字;vivo掌门人沈炜 , 百度词条上连毕业院校和出生年月都查不到……
换句话说 , 段永平的四大门徒 , 都不是善于活在媒体里的企业家 。 他们鲜少接受媒体采访 , 画风大都“朴实无华” , 找不出一两个像样的“金句” 。 有网友精准概括:有马云的能力 , 没有马云的口才 。
说回段永平 。 段永平嘴上说着“anti-social” , 实际是在用这个概念构建自己的social club , 比如他在雪球上活跃得超出你我想象 。
几年前 , 段永平从网易博客转战雪球 , 自诩“大道无形我有型” , 粉丝已超三十万 。 离开网易之前 , 段曾发出通知 , 让老粉留下ID , 他会关注 。 目前 , “大道无形我有型”关注200来个人 , 其中恐怕不乏粉丝乃至散户 。
更有意思的是 , 段永平开通了付费提问 , 只要199.99元 , 就可以向段永平发问 。 段的“接地气”程度也不寻常 , 互动话题广泛 , 更新也十分频繁 , 上至价值投资、企业经营 , 下至婚恋育儿、运动养生 , 段永平几乎“日更”的节奏 , 每天回答网友问题十数个 。
段永平不是“anti-social”吗 , 为什么在雪球这么活跃?
段永平这么有钱 , 为什么为了区区199.99元的红包回答奇奇怪怪的问题?
首先可以确定的是 , 段永平是个没有“思维洁癖”的人 , 他享受这个以自己为中心的社交小圈子 , 聊得开 , 也不觉得掉价 , 愿意与各式网友长期互动 , 虽然不差钱 , 也不排斥体验一下“知识付费” 。
更重要的是 , 真正聪明的人 , 是没有必要从别人那里拿洞察的 。 没说出来的潜台词大概是:我交朋友从来不在乎聪不聪明 , 反正都没有我聪明 。
段永平移居美国之后 , 开始做二级市场投资 。 与一级投资不一样 , 二级投资主要依靠案头研究解决问题 , 常规的social相对没那么重要 。 某种程度上 , 雪球上获得的信息交流 , 就是段永平anti-social的基础 。 这样的信息交换 , 本身具有价值 , 也不需要通过人的阶层做筛选 , 而不同层次的人 , 也能带来不同层次的信息 。
3
被王兴学去的绝招?
绝顶聪明的段永平大概也没想到 , 二十年前他赖以发家的绝招 , 除了传给四大门徒 , 大概还被王兴学去了 。
这话可以从三十年前说起 。 段永平的事业是从接盘“烂摊子”起步的 。 1989年 , 刚刚工作的段永平出任日华电子厂厂长——背着200万亏损的烂摊子 。
27岁的段永平洞察到了商机——日本任天堂FC游戏机风靡全球 , 但价格昂贵 , 国内没有渠道 , 也没有同类产品 。 于是 , 段永平带着公司做出了山寨红白机——小霸王游戏机 , 借此扭亏为盈 , 次年产值猛增到1亿 。 之后拉着成龙拍出“望子成龙小霸王”广告 。
1995年 , 小霸王产值超过10亿 。 段永平辞职 , 创办步步高 。
这一次 , 段永平转向VCD行业 。 当时这行竞争激烈 , 已经有200多家品牌 , 妥妥的“红海” 。 段永平再次采用巨星+金句的套路 , 找来李连杰 , 花光账上8000多万块钱 , 买下《天气预报》的五秒广告 , 杀出血路 。
段永平的绝招是什么?
肯定有人说“营销天才、洗脑广告、占领认知”;肯定也有人会说 , 段永平“敢为天下后” , 一次次杀入红海 , 凭本事后中争先;想必还也有人说 , 段永平懂得“利他” , 对员工分钱大方 , 对合作伙伴诚信 。
话都没错 , 但都太显性 。
段永平不追求创新 , 不当先驱 , 总在某个市场或者商业模式成熟的时候 , 稳稳当当地把钱赚到 。
是不是觉得很眼熟?这也是王兴和美团的成功之道啊!美团在团购、外卖、本地生活乃至出行酒旅 , 每一个商业模式都是后发制人 , 但偏偏就能在恰当的时间点进场 , 还能做得比别人好 。
四大门徒也一样 。 1999年 , 步步高按照业务分拆为三家独立公司 , 黄一禾负责学习教育电子业务(后由金志江接任) , 陈明永负责视听电子业务 , 沈炜负责通讯科技业务 。 之后 , 金志江镇守步步高 , 还做出了小天才电话手表 , 陈明永、沈炜分别创办了“蓝绿大厂”OPPO、vivo手机 , “第四代”门徒黄峥创办了电商巨头拼多多 。
他们的公司和产品 , 都带着肉眼可见的“段永平色” 。
但是有一点非常 , 非常 , 非常奇怪 。 这么一群有钱、有本事 , 能力达到top级的人 , 为什么要一直重复同一种商业模式?正常来说 , 一个人做完一家不错的企业 , 不都会去寻求更高层次的商业成绩和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吗?李斌做完易车网又搞蔚来汽车 , 李想等汽车之家上市完了又搞一个理想汽车 , 人不就是应该这样追求更高难度、更高层次的人生目标吗?
而段永平和四大门徒 , 在产品可行、营销可实现的基础上 , 他们做了一家又一家 , 钱赚了一遍又一遍 , 如此枯燥的方式 , 反复地做 , 难道不无趣吗?
答案恰恰就是其他人无法成为“段永平”的原因 。
如果你对他多少有所了解 , 就一定听过“本分”二字 , 那是段口中的成功秘诀 , 后来你肯定也在黄峥乃至高榕的张震嘴里听到过对不对?是“做对的事情 , 把事情做对” 。 你去看看四大门徒的采访 , 他们也都复读机似的道出”本分”二字 , 甚至把“本分”写进了企业文化 。
这个“本分” , 到底是个啥?
2007年 , 段永平上了一档栏目《波士堂》 。 栏目最后 , 现场嘉宾向段永平发起提问 , 那阵仗简直一场“群殴” , 刀刀见肉 。 总结起来大概是 , 你段永平能力这么强 , 又在美国赚了大钱 , 但一没把步步高做上市 , 二也不砸钱加大技术投入 , 把步步高做成“中国的苹果” , 没有企业家该有的前瞻性 , 实在“替段总可惜” 。
段永平的一番回答 , 口才不算出彩 , 但境界“高下立判” 。 总结一下:敲钟上市 , 这种点有“好大喜功”色彩的东西 , 不是我的目标 , 步步高已经比很多上市企业做得好 , 也不缺上市融资那点小钱 , 哥“有的是” 。 至于那些激动人心的事情 , 看上去很美 , 但我们“能力就这么一点” , 要知道自己是谁 , 要面对现实 。 最后 , small is beautiful(小而美)没什么不好 , 生存下来 , 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
【新浪科技综合|像段永平那样“枯燥地赚钱”,难道不无趣吗?】还敢说段永平没有前瞻性吗?太有前瞻性了 , 只不过他的前瞻性 , 并不是层次高 , 而是活得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