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平均34岁!超算大奖背后的中国“梦之队”( 二 )

“我认为多学科交叉在我们的工作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是研究可以顺利推进的重要原因 。 ”作为研究量子的青年科研人员 , 32岁的郭楚在读博士期间的一次“跨界”让超算和量子计算这两个毫不相关的领域碰撞出火花 。
“在读博期间 , 我作为一个物理学的学生 , 写的代码可能远远超过计算机系的学生了 。 ”郭楚表示 , 在读博士期间 , 他自己花了一年半的时间编程 , 用代码实现了一整套张量网络算法 。 他说 , “其实那时我做的是一个比较基础性的工作 , 费了很长的时间 , 也因此不能像同学一样发表那么多论文 , 甚至这套代码在读博期间乃至毕业后一段时间 , 我也没有用上过 。 ”
然而 ,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 在这次的科研成果中 , 郭楚曾经的看似“无用功” , 却成了核心技术之一 。
说起自己跨界到超算领域 , 甚至拿下国际大奖的经历 , 郭楚笑着说:“能够和超算团队合作完全是一次机缘巧合 , 我们是2019年碰巧在一次学术会议上遇到的 , 互相聊起各自的研究 , 了解到各自的优势和需求 , 才发现有合作的机会 。 事实上 , 我们是完全不相关的两个领域 。 ”
在团队中 , 郭楚已经算是“老人”了 , 他表示 , 团队中的年轻人永远是奋战在最前线的“拼命三郎” , 充满了热情和冲劲 。
作为团队成员之一的吴汶钊 , 曾用一整晚的时间将一个好的算法在机器上实现了 , 直接将整个项目的运算效率提升了10倍以上 , 这令郭楚印象深刻 。
吴汶钊曾是清华大学地学系的一名硕士研究生 , 毕业后到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工作 , 自2020年开始负责新一代神威超算平台深度学习框架的开发工作 。 “在地学系学习期间 , 系里一直鼓励学科交叉 。 如今 , 我很荣幸自己可以将所学知识不断尝试运用到新的领域中 。 ”吴汶钊说 。
此次获奖也是清华大学超算团队第三次获得“戈登·贝尔”奖 。 2016年到2017年 , 清华超算团队参与的大气动力方程求解器、领衔的非线性地震模拟工作 , 分别实现了我国近30年来在这个奖项上“零”的突破和蝉联 。
作为团队核心成员 , 付昊桓表示 , “跨界”已经成为自己工作的日常 。
“我们不能为了超算而超算 , 我们有了一个很好的硬件基础 , 最终是要通过学科交叉等方式 , 让超级计算真正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 这才能真正体现出超算的价值 。 ”付昊桓说 。
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 叶雨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