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小米造车开启汽车业颠覆模式( 二 )


拼资本更拼创新能力
与蔚来、小鹏等造车新势力以代工模式切入造车领域不同 , 小米从一开始就选择自建工厂 。 作为手机制造领域常用的模式 , 代工可以降低成本 , 并且能够在没有生产资质、生产线和制造经验的情况下快速实现量产 。 但代工模式的弊端也显而易见 , 生产成本、产品质量和零部件供应都存在不可控性 。 可以看出 , 小米在轻资产和重品质两者中选择了后者 , 以更好地实现大规模量产、控制生产和交付节奏 。 这也是蔚来、威马、小鹏等造车新势力后期纷纷自建工厂的原因 。
跨界造车并非一条平坦之路 。 随着新能源、智能化汽车的兴起 , 跨界而来的新势力不断增多 。 从2014年开始 , 形形色色的新造车企业最高峰时有超过300家 , 但很快造车新势力就迎来残酷的市场淘汰 。 2020年 , 造车新势力开始进入分水岭 , 蔚来、理想、小鹏等头部企业发展迅速 , 但更多的如赛麟汽车、前途汽车、拜腾汽车等却纷纷人去楼空 。
在跨界造车的第二次浪潮中 , 科技巨头化身的“新新势力”不仅资本雄厚 , 创新积累也成为一个重要特征 。 对比之前众多造车新势力 , 百度、小米等都有着更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 , 以及更加深厚的汽车行业积累 。 如百度Car life , 以及Apollo自动驾驶开放平台等 , 都是多年创新积累的成果 。 2020年 , 百度核心研发费用占收入比例超过20% , 位于中国大型科技互联网公司前列 , 在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方面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一 。 百度也是国内最早布局自动驾驶的企业之一 , 截至目前 , 测试总里程超过1600万公里 , 到今年三季度 , 百度旗下“萝卜快跑”共提供11.5万次的乘车服务 , 已在北京、上海、广州、长沙、沧州五地开放常态化运营 , 计划到2025年将扩展到65个城市 , 到2030年扩展至100个城市 。
业内专家表示 , 跨界造车不是资本游戏 , 比拼的是真正的创新能力 。 经过上一轮的淘汰 , 谁有更新的技术、更好的产品 , 谁才能拥有竞争的优势 。
新能源汽车空间无限
跨界造车经历了起起伏伏 , 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蓬勃势头一直未变 。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 , 今年10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9.7万辆和38.3万辆 , 同比均增长1.3倍 , 继续刷新月度纪录 。 10月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继续维持历史高位 , 为16.4% , 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渗透率更是达到18.2% 。 从细分车型来看 , 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产销也均刷新纪录 。 而前10个月 , 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56.6万辆和254.2万辆 , 同比均增长1.8倍 。
与此同时 , 新能源汽车个人消费需求也不断提升 , 成为推进新能源汽车销售持续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 。 数据显示 , 2020年全国私人新能源汽车增加32.1万辆 , 而2021年前7个月 , 全国私人新能源汽车已增加63.1万辆 , 公共新能源汽车增加15.9万辆 。 中小城市甚至农村地区对新能源汽车认可度也越来越高 , 而且消费群体不断年轻化 , 对新事物接受度越来越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