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综合|人脸识别天津入法 刷脸支付“受伤”
_原题是:人脸识别天津入法 刷脸支付“受伤”
在近日全国首个公开禁止采集生物识别信息的法规出炉后 , 不少市场人士开始联想其对刷脸支付的影响 。 近两年来 , 包括人脸、指纹等生物识别信息已在支付转账、实名登记等场景中广泛应用 。 在分析人士看来 , 此次天津的“生物识别采集禁令”一旦施行 , 无疑将进一步提高刷脸支付行业的从业标准 , 不过 , 部分已经铺设和展开的设备和业务 , 也或将根据规定标准来进行调整和更新 。 不仅是拼杀刷脸支付的巨头 , 对于刷脸支付背后的产业链及渠道模式都将带来较大冲击 。
首推“生物识别采集禁令”
12月2日 , “天津网信”发布消息称 , 天津市人大常委会于12月1日表决通过了《天津市社会信用条例》(以下简称《条例》) 。 该《条例》将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 共八章66条 , 包括总则、社会信用信息、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信用主体权益保护、信用服务行业发展、社会信用环境建设、法律责任和附则等内容 , 明确了社会信用信息包括公共信用信息和市场信用信息 , 并规定相关管理制度 。
【新浪科技综合|人脸识别天津入法 刷脸支付“受伤”】这也是全国首个公开禁止采集人脸识别信息的法规 。 《条例》规定 , 市场信用信息提供单位采集自然人信息的 , 应当经本人同意并约定用途 , 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 此外 , 强调市场信用信息提供单位不得采集自然人的宗教信仰、血型、疾病和病史、生物识别信息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采集的其他个人信息 。
据此来看 , 包括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商会及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等都将被禁止采集人脸、指纹、声音等生物识别信息 。
此外 , 《条例》还规定 , 任何组织与个人不得非法采集、归集、买卖、公开、使用、加工、传输社会信用信息;信用主体有权知晓与其社会信用信息相关的采集、归集、应用以及其信用报告载明的信息来源、变动理由等情况 。
刷脸支付或再受打击
值得一提的是 , 近年来 , 包括人脸、指纹等生物识别信息 , 已在支付转账、实名登记、解锁解密、门禁考勤等场景中广泛应用 , 尤其是刷脸支付 , 曾一度成为2018年、2019年支付行业热议的关键词 。 包括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巨头 , 纷纷推出刷脸设备“蜻蜓”与“青蛙” , 瞄准线下支付场景 , 并不断加大市场投入和补贴 。
不过 , 带来方便体验的同时 , 关于人脸识别技术应用而引起的纠纷、争议也不断出现 , 其中 , 用户信息保护一直是刷脸支付考虑的一大重点问题 。 在分析人士看来 , 继因疫情影响遇挫后 , 此次天津方面的“生物识别采集禁令” , 或将使刷脸支付再受重击 。
一方面是已铺设业务或将面临重新调整 。 支付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指出 , 天津法规的出台未来可能会推动更多的省份和城市出台与人脸识别等相关的法律法规 。 对于支付行业来说 , 将进一步提高行业的相关从业标准 , 不过 , 部分已经铺设和展开的设备和业务 , 或将需要根据规定标准来进行调整和更新 。
另一方面是将对刷脸支付产业链及渠道模式带来较大冲击 。 麻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苏筱芮告诉北京商报采访人员 , 巨头拼杀刷脸支付大战 , 背后已形成一套分工明确的产业链 , 包括刷脸设备的研发、生产、安装、调试等 , 渠道方面包括服务商、代理商等 。 从历史经验来看 , 中小代理商在第三方支付行业中处于底层地位 , 奖励返还、分润、佣金等结算存在时间上的延迟 , 是产业链当中的“弱势群体” 。 而此次“生物识别采集禁令”一出后 , 巨头为刷脸支付大战投入的几十亿元补贴可能打水漂 , 此外背后还牵扯到大量中小创业者 。
针对此次刷脸支付推广进度及此次禁令对刷脸支付业务的影响等 , 北京商报采访人员对微信支付、支付宝两方面进行采访 , 但截至发稿 , 二者均未正面给出回应 。
个人隐私痛点待解
目前来看 , 我国的刷脸支付仍处于相对“蛮荒”的发展阶段 , 一方面 , 企业在快速进行业务的拓展和设备的铺设;另一方面 , 由于监管仍未出台正式的官方行业标准 , 因此也使得我国的刷脸支付仍处于无序的发展状态 。 王蓬博直言 , 当前 , 由于行业缺乏官方的标准 , 使得市面上的刷脸支付设备和业务标准有着很大的差异 , 相关技术的成熟度有待提升 。 此外 , 目前的刷脸支付依旧在数据采集、隐私保护、消费者信息安全等方面存在一系列潜在问题 。
不过 , 由于刷脸设备昂贵 , 高达千元级别 , 目前的刷脸支付市场是巨头竞逐的市场 , 主要有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参与主体 。 苏筱芮同样称 , 刷脸技术可能导致个人隐私滥用 , 但这种担忧并非国内独有 , 发达国家也有过相应探讨 , 今年9月 , 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颁布了美国最严格、最全面的面部识别禁令 。 因此 , 预计后续刷脸技术的发展方向 , 将是“守正创新” 。
北京商报采访人员注意到 , 关于刷脸支付 , 今年初的1月21日 ,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还曾发布首个线下刷脸支付自律公约 , 在安全管理、终端管理、风险管理、用户保护权益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 , 不仅强调了用户隐私保护问题 , 还提出支持刷脸支付业务互联互通 , 避免一柜多机 。
对于刷脸支付后续发展 , 王蓬博认为 , 相关从业机构首先还是要满足相关政策或文件的需求 , 符合对应的行业标准;其次 , 刷脸支付机构也要最大限度地保证消费者的数据隐私和安全 , 保护消费者的相关权益 , 提升自己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 优化消费者的支付体验 。
苏筱芮则补充 , 由于中小代理商处于底层地位 , 是产业链当中的“弱势群体” , 因此建议这部分群体转入观望状态 , 就奖励返还、分润、佣金等最新规则与上家及时沟通 。
北京商报采访人员?岳品瑜?刘四红
推荐阅读
- 产品|泰晶科技与紫光展锐联合实验室揭牌
- 空间|(科技)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相关|科思科技:无人机地面控制站相关设备产品开始逐步发力
- 机身重量|黑科技眼控对焦23年后回归,升级! 江一白解读EOS R3
- 公司|科思科技:正在加速推进智能无线电基带处理芯片的研发
- 项目|常德市二中2021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再获佳绩
- 视点·观察|科技巨头纷纷发力元宇宙:这是否是所有人的未来?
- 技术|聚光科技旗下临床质谱仪获批医疗器械注册证
- 视点·观察|科技股连年上涨势头难以持续:或已透支未来涨幅
- 视点·观察|科技行业都在谈论“元宇宙”,可是它还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