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嫦娥”采“土”记


中国|“嫦娥”采“土”记
文章图片

【中国|“嫦娥”采“土”记】除了寂静 , 还是寂静 。
38万千米外的月球 , 风暴洋东北部 , 中国嫦娥五号探测器静静伫立 , 等候月面起飞时刻的到来 。
北京时间12月3日23时许 , 月球坑洼不平的灰色表面上 , 点缀着几朵绽放的深色“花朵” 。 那是嫦娥五号完成首次地外天体采样后 , 留下的新鲜印记 。
摘回一片“明月” , 这个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美好期盼 , 随着48小时前嫦娥五号探测器翩然落月 , 变得更加触手可及 。
“嫦娥”心中月 , 人人心中明 。
此刻 , 月球背面 , 嫦娥四号着陆器正在刷新着人类航天器在月球工作时间的最长纪录;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也已在太空飞行超过3亿千米……
这些太空中的中国探测器 , 犹如飞向浩瀚宇宙的风筝 , 不论飞得多远 , 丝线牢牢牵在一群中国航天人手中 。
这是中国航天史上最为繁重和紧凑的一次飞控任务 。 北京航天城飞控大厅灯火通明 。 身着蓝色工作服的科研人员 , 一双双眼睛紧盯屏幕 , 耳边传来指尖敲击键盘的声音 。
12月1日23时11分 , 嫦娥五号任务北京总调度刘建刚自信的口令声响彻大厅:“着(陆器)上(升器)组合体着陆月面!”
嫦娥五号稳稳软着陆!大屏幕上演示画面中 , 组合体用长长的金属“触角”插入月壤 。
漫漫探月路 , 步步是关键 。 嫦娥五号着陆器配备的相机 , 记录下这历史性一刻:如同悬在月表的一个惊叹号 , 细长的钻头一点点钻入月壤 。
钻取采样封装完成后 , 北京航天飞控中心的遥操作团队 , 开始发送指令 , 操纵38万千米外的嫦娥五号进行表取采样——
由数十个关节组成的机械臂 , 缓缓伸出3.7米长的“手” , 探向月表 , 挖起属于中国人的第一铲月壤 。
飞控大厅屏幕上不断变化跳动的参数 , 牵动着航天人和科学家的心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月球楼里 , 地面支持团队正紧张工作 , 操作嫦娥五号的1∶1模拟器进行实战演练 。
12月2日夜 , 皓月当空 。 皎洁的月光洒在北京航天城 , 也洒在6岁女孩伊伊的身上 。 抬头仰望一轮圆月 , 小女孩知道 , 此刻爸爸正和同事们一起“遥控”嫦娥五号 , 在月亮上“挖土” 。
对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嫦娥五号遥操作副主任设计师荣志飞来说 , 这一铲“土”同样陌生而新奇 , 令人期待 。 此前 , 他只在照片中见过珍藏在北京天文馆的0.5克珍贵月壤 。
对于中国行星科学家而言 , 做梦都想着这一天:从月球带回真正属于自己的月球样品 。
“十年妆成始出阁 , 驾金车 , 过天河 , 寂寥蟾宫 , 新影更婀娜 。 玉镜为台舒秀臂 , 撷仙土 , 回故国 。 ”嫦娥五号完成月面自动采样之际 , 一阕航天人所作《江城子》刷屏网络 。
中国航天人心中的星辰大海 , 都始于脚踏实地的每一步 。 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嫦娥五号任务新闻发言人裴照宇说:“我们的目标是采样返回 , 采到样品、返回地球 , 就是成功 。 ”
这一铲“土” , 不仅是一抔月壤 , 更是将人类对月球、地球乃至对整个宇宙特征起源和演化认知的进一步深入 , 也体现了太空资源和平开发利用和人类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中国力量和大国担当 。
“我们的任务 , 就是把嫦娥五号‘控’回家!”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嫦娥五号任务型号副总师赵凤才说 , 接下来他们将迎接一项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月球轨道上进行无人交会对接 。
采回的这片“明月” , 正离我们越来越近……
(本报北京12月3日电)
上图:12月2日 , 嫦娥五号探测器在月球表面自动采样 。 新华社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