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西湖大学讲席教授:都说不唯论文,那我们发表论文是为了什么?

【导读】
Undergraduate: I want papers, more papers, more more papers.
Graduate:I want papers, more papers, JACS papers.
Postdoc:I want HIJ (High Impact Factor Journal) papers.
如果你也学化学 , 如果你也搞科研 , 看到这样的心路历程 , 是不是代入感很强?这是西湖大学工学院材料科学讲席教授黄嘉兴 , 在成为一名独立PI之前对于发表论文这件事的心态变化 。
在西湖大学 , 不管是遴选学术人才还是面试博士新生 , 我们都曾强调“不唯论文” 。 然而 , 每一个科学发现、每一次成果转化的背后 , 都离不开一篇篇学术论文的支撑 。
不唯论文 , 不代表不看论文 , 更不代表不发表论文 。
那 , 我们发表论文是为了什么?作为一名博士生、博士后或年轻博导 , 你是否思考过这个问题?是否有人曾与你讨论过这个问题?
在近日西湖大学研究生会主办的WeSalon微沙龙活动上 , 黄嘉兴翻出自己在不同阶段的“第一篇”论文 , 首次吐露每篇“第一次”发表前后的真实故事 , 并以此引出——如今作为一名资深教授 , 他对“发表论文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有了哪些新的理解 。
这是一场故事与观点齐飞、风趣与睿智兼备的分享 , 所以我们第一时间整理出这篇干货版回顾 。 黄老师提醒 , 这仅是他一家之言 , 但如果这样的分享与传播能够启发大家思考这个问题 , 也不失为一件有意义的事 。

more|西湖大学讲席教授:都说不唯论文,那我们发表论文是为了什么?
文章图片

01
本科阶段发论文
接受一次科研训练
我本科是在中科大念的化学物理 , 当年中科大的本科读五年 , 一般第五年进实验室 。 1999年我上大四 , 当时成绩一般 , 为了获取研究经验 , 就提前进了实验室 , 充当了相当于科研助理的角色 。 那时候我想 , 我的学习一般 , 说明我没有把国家和社会对我的“输入”吸收好 , 但这也许并不代表我的“输出”就不行了 。

more|西湖大学讲席教授:都说不唯论文,那我们发表论文是为了什么?
文章图片

一开始我真的想 , 能够起点小作用、打打下手 , 甚至能帮人洗个烧杯就很开心了 。 后来带我的博士生也许是看我还算勤快 , 把我“拉”进了他的一个工作 。 文章写完后 , 我就抱着使劲读 , 偶尔能帮忙改动一二就好开心 , 觉得我又起到了一点作用 。 最终他和我的导师愿意把我的名字包含在作者里面 , 我觉得很荣幸 。
人生第一次 , 我名字的拼音变成铅字 , 出现在国际期刊上 , 对当时的我来说已经是开心得不得了的事情 , 对我个人成长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
大致半年以后 , 我的导师谢毅教授说你不要满足于跟在博士生后面当小跟班了 , 自己折腾折腾 , 还给了我一沓使用科研仪器设备的机时票(我们称之为“白条”) 。 当时我作为一个小小的本科生 , 就拥有了自己的“白条” , 这代表着导师无与伦比的信任 , 让我激动不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