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综合|物理学走向尽头了?
来源:环球科学
文章图片
图1/2
制图:James O‘Brien
撰文 | 罗伯特·戴克赫拉夫(Robbert Dijkgraaf)
翻译 | 张和持
物理学走到尽头了吗?人们常常把21世纪称作生物学的世纪 , 或者人工智能的世纪 , 总之这个世纪得属于某个冉冉升起的新领域 。 这样看来 , 物理似乎已经是上个世纪的遗物——那个由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卷起的震撼世界的革命 , 以及随之而来的基本粒子淘金狂潮 , 为高能物理赢得了数十尊诺贝尔奖 。 那个黄金时代早已成为过往 。 时至今日 , 人们总是叹息这满目萧然:或许再等个几十年也不会发现新粒子;也许 , 永远不会再有新粒子了 。
我认为这种悲观是不可取的 , 理由来自起码三个方面 。
首先 , 对于一个迟暮之年的学科而言 , 物理学在最近20年取得的成就似乎又太多了 。 2012年发现希格斯玻色子 , 2015年探测到引力波(2016年公开宣布) , 2019年拍摄到黑洞事件视界的照片 。 以上三者都是科学界的重磅新闻 , 登上报纸头条 , 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 。
不过肯定有人会反驳:这些重大发现背后的理论 , 都来自上个世纪 。 黑洞和引力波可以从1915年发表的爱因斯坦方程中直接推导得出 。 (希格斯机制也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理论 , 译者注)那是不是说 , 物理学已经江郎才尽 , 想不出新点子了?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 , 就需要我的第二条理由 。 近年来宇宙学的发展 , 让科学家可以几乎肯定地说 , 宇宙的95%“凭空消失”了 。 这“凭空消失”的部分被称为暗物质和暗能量 , 它们被掩盖在一层神秘的面纱之中 。 面纱背后 , 便是未知的新物理了 。 只要这些谜团(还包括其他的未解之谜)还没有解开 , 物理学的工作就远远没有结束 。 不过 , 对于已知的5% , 我们已经有相当程度的认识 。 这仍然算是非常伟大的成就了 。
第三条原因在于 , 所谓“物理已死”这种论断 , 存在诸多基础和范畴的错误:说到底 , 用发现新粒子来定义物理学的进展 , 这本身就是一种鼠目寸光 。 如此一来 , 就忽视了物理学的大部分内容 , 大大低估了物理学的潜力 。 老实说 , 我们现在所掌握的这些知识 , 相较于尚未探索的领域 , 仍然是微不足道 。
文章图片
图2/2
本文作者戴克赫拉夫是一名理论物理学家(摄影:Gabi Porter)
物理学的目标是用精确的数学语言去描述宇宙中所有的物质和能量 , 而我们目前只踏出了这千里之行的第一步 。 说物理学走向了尽头 , 就相当于说数学只需要引入自然数和算术法则 , 或是化学只用列出元素周期表 , 就大功告成了一样 。 知道下棋的规则 , 并不代表你成为了棋艺高手 。
事实上 , 为了寻找物理学的基本定律 , 我们并不一定非得研究基本粒子 。 有些物质由多种成分组成 , 每个部分都有不同的性质 , 这些性质作用在一起 , 就有可能会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规律 。 最简单的例子是声波 , 这是一种由物质中分子的震荡引起的现象 。 不过 , 根据量子力学 , 这种现象也可以描述为一种粒子 。 这些“声子” , 便是声波的波包 , 或者说 , 是声音的“单元” 。 这就跟虚构的闵希豪森男爵一(本是德国贵族 , 退役后因杜撰其从军生涯而小有名气 。 这些故事被作家鲁道尔夫·埃里希·拉斯伯得知 , 而后被他改编成小说)扯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拉出沼泽一样 。 物理学也常常是“自己靠自己”——这门学科会运用已有的知识来发展新的基本概念 。 不过 , 随后还是需要用数学的方法对其进行严格处理 。
目前已知的这部分宇宙 , 可以衍生出无穷无尽的物理系统 , 我们必须得换个角度看问题 。 与其从一条一条的现象中归纳出本质 , 我们不如先自己设计一条法则 , 然后看看这条法则意味着什么样的现象 。 比方说 , 今天的物理已经远远不是高中所学的固 , 液 , 气态能描述的了 。 量子力学中有不少怪异的结论 , 允许一些神奇的态存在 , 理论已经把这些态挨个归类 , 这样 , 我们就可以设计特殊材料 , 放到实验里去检验这些态是否真的存在 。
以上的所有 , 反映了科学的一种转向:从“是什么”到“能用来实现什么” 。 20世纪的科学家找到了构成世界的砖瓦:分子 , 原子以及最基本的粒子等 , 它们是物质的原材料;细胞 , 蛋白质 , 基因让生命成为可能;比特 , 算法和网络是信息与智能的基础(既是对机器而言 , 也是对人类而言) 。 而本世纪 , 我们就可以试试用这些砖瓦能盖起怎样的宏伟建筑 。
纵使经历了宇宙140亿 , 地球45亿年的历史 , 自然界展现出来的表象还远没有穷尽所有的可能 。 正如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所指出的:我们人类以及从古至今所有有生命的有机物 , 都是中了宇宙级彩票的幸运儿 。 基因的排列组合完全是个天文数字 , 而我们这些生物随机选择的遗传代码却恰好构成了生命的原型 。 我们身边的其他物质也与此相似 。 自然的进程 , 在地球以及宇宙的其他地方表现出来的 , 只是分子和物质形式的庞大“菜单”中 , 一份小小的样品 。 相应的 , 也只能体现出这份样品的物理定律 。
不过这一切现在都迎来改变 。 自然的变迁确实慢的令人捉急 , 但这些本来需要万、亿年的宇宙学及生物学过程都在实验室中被大大加快了 。 这样看起来 , 或许人为因素显得太多了 。 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 , 从基因层面被设计出来的细菌 , 跟野外的细菌一样“真实” , 或者说 , 它们对于研究有同样的价值 。 人造的一维、二维材料也是这个道理(它们背后的量子性质反而赋予了这些新物质更丰富的研究价值) 。 这些新技术将量子力学从原子和分子的范畴中“解放”出来 , 使其更贴近宏观世界和日常生活 。 总有一天 , 我们会有能力随心所欲地在宇宙的“菜单”上点菜 。
【新浪科技综合|物理学走向尽头了?】原文链接:
https://www.quantamagazine.org/the-end-of-physics-20201124/
推荐阅读
- 产品|泰晶科技与紫光展锐联合实验室揭牌
- 空间|(科技)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相关|科思科技:无人机地面控制站相关设备产品开始逐步发力
- 机身重量|黑科技眼控对焦23年后回归,升级! 江一白解读EOS R3
- 公司|科思科技:正在加速推进智能无线电基带处理芯片的研发
- 项目|常德市二中2021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再获佳绩
- 视点·观察|科技巨头纷纷发力元宇宙:这是否是所有人的未来?
- 技术|聚光科技旗下临床质谱仪获批医疗器械注册证
- 视点·观察|科技股连年上涨势头难以持续:或已透支未来涨幅
- 视点·观察|科技行业都在谈论“元宇宙”,可是它还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