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宇光|“天宫课堂”要开课啦!( 二 )


“当时还设计了一个磁铁实验 , 但考虑到磁铁可能对航天器内部仪器和设备产生影响 , 所以这个实验被放弃了 。 ”庞之浩补充道 , 此外 , 化学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 , 为了安全起见 , 太空里的化学实验通常在实验柜或者手套柜进行 , 难以向地面学生呈现 , 因此挑选物理实验作为太空授课的内容更具安全性和可视化 。
为做好中国首次太空授课科普教育活动 , 当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教育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部门对活动进行了系统、周密的策划 , 完成了课件、教具制作和地面课堂的准备工作 , 航天员还为此进行了专题准备 。
由于天宫一号是精密飞行器 , 航天员的授课活动必须小心谨慎 , 既不能动作幅度太大 , 干扰到正常飞行 , 还要当心漂浮的实验器材、液滴影响到航天器安全 。
作为主讲人的航天员王亚平 , 在备课时没少下功夫 。 她精心准备授课内容 , 向专业教师虚心请教讲课技巧 。 指令长聂海胜担任太空课堂的助教 , 负责配合王亚平管理教具 , 维护课堂秩序 。 航天员张晓光几乎是被“捆”在舱壁上听完这堂课的 , 因为担任摄像师的他 , 要想在失重环境下保持平衡 , 必须用束缚带把自己固定在舱壁上 , 才能在用手持摄像机的情况下 , 保持长时间稳定拍摄 , 把太空授课的精彩图像传回地面课堂 。
“未来的太空授课将会有更多、更新颖的实验内容和形式 。 例如天地对比实验 , 比较蚕或蜘蛛在太空与地面吐丝的区别 , 观察蝴蝶在太空中如何飞舞等 。 ”庞之浩介绍 , 我国有关部门也已开始组织青少年设计太空实验 , 并定期请专家评审 , 优秀的实验方案未来有望在中国空间站上实施 。
稳定清晰靠天链
中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持续约40分钟 。 这一天地互动过程是在我国中继卫星的支持下实现的 , 它的亮相同时标志着我国新一代载人航天测控网基本建成 。
“地面上网课 , 最难的是网络通畅 , 在天上这个问题更难保证 。 ”杨宇光说 , 如何确保高码数率、高保真视频流的通信链路完全畅通 , 是太空授课过程中挑战最大、难度最高、不确定因素最多的环节 。
杨宇光进一步解释道 , 太空授课的高清视频传输 , 我国主要依靠居高临下的天链中继卫星进行支持 , 以地面测控站、海面远望号测量船作为备份 , 但是地面测控支持比例不高 , 这是因为天宫一号、空间站多数时间不在我国本土上空 。
无线电通信的一个基本原理 , 是传输的数据码速率越高 , 那么传输的能量消耗及对传输设备的灵敏度要求越高 。
【杨宇光|“天宫课堂”要开课啦!】“太空授课对音视频的码数率要求较高 。 ”杨宇光解释道 , 为此天链中继卫星使用高增益天线 , 使得波束非常窄 , 以保证能量集中 , 顺利传输高码数率的视频数据 。 另一端我国空间站上设置有蝶形天线 , 指向中继卫星进行配合 。 这样一来 , 理论上任何时候都有一颗中继卫星能够“看”到我国空间站 , 确保授课过程通信畅通 。 “太空授课的时延仅约0.3秒 。 ”他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