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品|月壤探秘有何重大发现?看中国科学家如何讲述“月球故事”( 四 )


值得一提的是 , 得出这一数据 , 距离他们拿到样品只有53个小时 。
今年7月12日 , 经过审核 , 包括中科院地质地球所在内的13家科研机构领取到了经国家天文台分选后的31份样品 , 意味着月球样品科学研究工作正式启动 。
这一天 , 所里一向沉稳的马红霞也有些激动 。 作为技术员 , 她将是所里最早跟样品亲密接触的人——在进入仪器进行更加深入的检测之前 , 样品要先经她的手制成标准的样品靶 。

样品|月壤探秘有何重大发现?看中国科学家如何讲述“月球故事”
文章图片

马红霞正在工作中 。 (牛伟坤摄)
从一瓶细如尘埃的样品中挑出最可能有用的颗粒 , 这是个考验耐心的技术活儿 。 性格平和、说话慢条斯理的马红霞似乎就是为这份工作而生 , 她已经在这个行当里耕耘了14年 。 吴福元曾戏谑地说道 , “这样的技术员是所里的宝贝 , 国内外很多科研机构遇到分离样品的难题时 , 都要找到所里来借鉴经验甚至借人 。 ”
马红霞此次任务艰巨 。
地质地球所此次研究的目标之一是为样品测出年龄 。 李秋立解释 , 如果将岩浆比喻为星球的血液 , 那么月球的血液早已凝固;也就是说 , 月球在地质意义上已经死亡 。 但是想要探究“月球上的岩浆活动是何时停止的” , 就需要知道月球上最年轻的岩石年龄 , 以此来确定岩浆最后活动的时间 。
要确定一块岩石的绝对年龄 , 最精确的方法是放射性同位素定年 。 经过长时间的检验 , 最好用的是铀(U)衰变到铅(Pb)的体系 。 因此 , 具有高U含量和非常低初始Pb含量的含锆矿物是确定年龄的重中之重 。
当天下午 , 一切准备就绪 。 马红霞带着自己打磨的一粗一细两把镊子 , 静静地走进了盛放样品的超净实验室 。 “颗粒更小 , 质地也更疏松 。 ”刚上手 , 马红霞就得出了结论 , 但是她一点儿也不慌 , 多年累积的经验让她的双手练就了平稳如镜的能力 。 她屏息静气 , 速度慢了下来 , 稳稳地在一堆比面粉还细的样品中挑选着 。 “样品太细了 , 吹口气可能就没了 。 ”她不仅要将这些最可能有用的颗粒规律排放 , 浇筑成标准的树脂靶 , 还要抛磨露出每个颗粒的最大面以方便之后的研究 。
这些样品将述说怎样的月球故事?接下来的研究便交到了其他同事手上 。
工欲善其事 , 必先利其器 。
“离子探针超高空间分辨率定年技术”是让样品开口说话的关键利器 。 通过改进离子探针分析仪器的关键硬件 , 可以对小到3微米的颗粒进行精准分析 , 高级工程师刘宇是这背后的技术支撑 。 “ 从5微米到3微米 , 我们花了整整10年时间 。 ”刘宇言语间难掩自豪 , “现在的精度在国际上也是最高的 。 ”尽管经过了多次演练 , 但为了将仪器调整到最佳状态 , 刘宇提前10天就开始了准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