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化技术在教育、医疗、出行服务等部分城市生活服务方面正越来越普及 , 如何深入赋能城市“智理” , 正成为下一步智慧城市发展建设的热点 。 在这一过程中 , 政府数据和应用场景的开放程度至关重要 。 《中国开放数林指数》公布数据显示 , 截至2019年底 , 全国51.61%的省级行政区、66.67%的副省级和24.21%的地级行政区已推出了政府数据开放平台 。
【运行|从生活服务到城市运行 智慧城市深水区需更多“智理”应用】
文章图片
政府数据和应用场景开放对于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意味着什么?开放态势如何?侧重点发生了哪些变化?日前 , 南都科创工作室启动了粤港澳大湾区智慧城市建设专家对话专题报道 。 专题报道第三期 , 南都科创采访人员就以上问题对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产业与规划研究所副总工程师杨志伟进行了访谈 。
专家对话关键词:应用场景开放;智慧城市应用趋势;产业互联网融合应用 。
南都:就您的观察来看 , 近一年来政府数据开放和应用场景开放的程度有何变化?杨志伟:从《中国开放数林指数》公布的数据来看 , 政府数据开放的力度是不断加大的 。 截至到2019年底 , 广东、山东、上海制定了专门针对数据开放的地方标准 , 上海出台了我国首部专门针对数据开放的地方政府规章 , 另有八个地方出台了专门针对数据开放的规范性文件 。
从数据开放的数量来看 , 开放的总量大幅增加 , 但各地平台的差异显著 。 从覆盖范围来看 , 参与的政府部门越来越多 , 如北京市政务信息资源开放部门最初由29个扩展到68个 , 上海市由最初的9个扩展到45个 。 开放数据覆盖了社保就业、教育科技、信用服务、资源环境等十多个主题 。
智慧城市应用场景开放 , 是各地推进产城融合发展 , 促进产业升级和良性循环的创新举措 , 也是打造智慧城市建设开放形态的主要模式 。 过去的一年 , 全国应用场景开放遍地开花 , 开放的范围覆盖了智慧城市的方方面面 , 并且更加注重需求导向和项目的可落地性 。 比如 , 英特尔与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联合打造的“未来科技智慧中心” , 在智慧路灯、智慧办公、智能会议、智慧零售、人工智能教育、智能机器人、数字孪生、智能制造等都开展了部署 。 成都以发布城市机会清单促进应用场景落地 , 2019年发布的第三批清单涉及智慧医疗、智能安防、智慧治理等十个大应用场景 , 并且明确了征集产品的主要功能、解决的社会痛点和可植入的场景 。
南都:现在来看 , 哪些智慧城市应用体现出比较明显的刚需属性?杨志伟:目前来看 , 我国在智慧城市方面最好的应用还是主要在服务侧 , 比如政务服务、出行服务、生活服务 , 在服务侧不管是对服务资源的整合、对服务体验的提升等方面都走的非常快 。 跟国际相比我们主要的差距是在城市功能层面 , 涉及到整个城市的运行 。 整个城市运行的概念体现在比如城市交通 , 不是交通出行服务 , 而是城市交通的调度、监控等方面 。 包括环保、生态治理等城市运行层面 , 这一块目前典型的智慧城市应用会偏少一些 , 下一步肯定会往这个方面去走 。
这也是我国智慧城市发展应用路线和国际不太一样的地方 。 国外通常从城市的功能层面、从生态环保入手 , 而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其实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 , 从人的服务、体验来推进智慧城市应用 , 下一步在服务和体验做到一定程度完善的情况下肯定会往前端去走 , 更多对城市治理、城市的运行产生作用 。 这也是现在热门的“数字孪生”技术应用的背景 。
南都:目前来看 , 政府应用场景开放的主要推动模式是什么?杨志伟:目前政府在选择智慧城市供应商上一种是公开招投标的方式 , 另一种比较常见的方式是从一开始的规划、设计、实施一体化进行 , 这种模式的好处是避免选择过程中的资源浪费 。 如果前期供需双方都已经达成匹配了 , 在后面就可以比较快速地推进下去 。
现在政府场景开放也遇到一些困难和瓶颈 , 比如政府数据可以开放到什么程度 , 现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 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 整体来看场景开放是政府一直想要推进的事情 。
南都:政府不同部门之间对于场景开放是否有差异?杨志伟: 肯定不一样 。 其实各个政府部门对信息化的理解和各自信息化的素养都是不一样的 , 比如工信、网信、发改、公安这些部门 , 包括教育 , 他们可能本身就有信息化的队伍 , 对信息化的理解比较深 , 因此就很容易把自身的业务需求快速转化为对信息化的需求 , 通过信息化来支撑自己的业务发展 。 而有些部门对信息化可能就没有这么多的应用能力 , 但他们其实也是有应用需求的 , 信息化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完成部门的职能 。 所以政府场景开放也是在这个背景下提出来的 , 就是由信息化主管部门统筹 , 完成这样的供需对接 。 比如环保这个领域 , 环保部门自身不了解信息化没关系 , 就由信息化部门组织供方企业 , 不断宣讲优秀的方案 , 形成比较聚焦的场景需求进行发布 , 后续也会有信息化部门帮助促成供需对接 。
南都:产业工业领域的智慧城市应用会如何与城市居民发生关系 , 如何让城市居民有参与感、获得感?杨志伟:目前我国出台了大量关于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的指导性文件 , 工业互联网与城市居民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模式的出现 。 在互联网时代 , 市场已经从产品主导转移为用户需求主导 , 消费者会寻找商品间的细微差别 , 并将这种差别延伸为个人的独特性 。
用户的需求是个性化、碎片化的 , 传统生产模式下 , 企业与用户间信息交互不充分、企业内部生产组织缺乏柔性 , 所以只能生产同质化产品 , 但是工业互联网等技术的应用 , 使得制造企业能够有效收集下游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 令设计研发、制造、销售的全环节更加紧密高效协作 , 实现大规模、个性化的定制 。
互联网等数字技术在服务业也大有可为 , 产业互联网在服务业的应用 , 是对服务进行全链路数字化、在线化、智能化改造 , 在提高效率、提升社会生活质量、增加均衡性、减少社会浪费等方面发挥作用 , 极大提升城市居民的参与感、获得感 。
南都:对未来产业互联网和智慧城市的结合发展 , 您有何建议?杨志伟:当前数字医疗、数字教育、数字旅游、数字金融等服务发展如火如荼 , 使市民生活更加便捷、舒适、智能 , 如数字医疗方面 , 各大医院纷纷推行网上预约、在线支付、智能分诊、实时提醒等互联网+服务 , 极大改善居民就医体验;数字教育方面 , 云课堂、在线学习平台等产品的出现和发展 , 更好满足广大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数字旅游方面 , 智慧景区、网络售票、智慧停车等建设 , 强化了旅游服务的增值能力 , 令游客的旅游体验得到提升 。
为更好服务市民生活 , 我国仍需发力推进产业互联网的发展 , 一方面 , 可以支持互联网企业、信息通讯技术企业建设产业互联网平台 , 赋能传统产业传统企业;另一方面 , 可以推动传统产业群体广泛应用数字化技术、产品和新模式新业态 , 提高生产流通和服务效率 。
南都:您认为媒体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能发挥哪些作用?杨志伟:智慧城市的建设应该是多方力量共同来建设 。 我觉得媒体可以起到一个更好的桥梁作用 , 一方面把政府的智慧城市建设方向及时、准确地传播到各种受众群体 , 一方面把社会上的各种想法、很好的建议反馈给政府 。 人们生活在城市里 , 每一个人都能真实的感受到智慧城市应用的好与不好 。 如果对一个城市项目 , 10个人里有6个人认为需要建设 , 那这就是我们智慧城市建设最大的刚需 。
为寻找粤港澳大湾区及国内其他智慧城市应用优秀场景案例 , 找到那把开启未来智慧城市的“金钥匙” , 南都科创“寻找开启智慧城市的‘金钥匙’”系列活动正在火热报名中 , 活动信息详情及报名表请扫二维码获取 。
出品:南都科创工作室
统筹:南都采访人员 徐劲聪
采写:南都采访人员 徐劲聪 程小妹
推荐阅读
- 样儿|从太空看地球新年灯光秀啥样儿?快看!绝美风云卫星图来了
- the|美监督机构:从煤电厂捕获二氧化碳的计划浪费了联邦资金
- 公司|赣锋锂业智能立体仓储系统正式运行
- Pro|价格相差1000块钱 买小米12还是小米12 Pro?很多人选错了
- 最新消息|被骂“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书” 中华书局回应称即日下架
- Samsung|三星:西安半导体工厂正常运行 已进行封闭管理
- 高通骁|一加 10 Pro 现身 Geekbench:搭载高通骁龙 8,运行安卓 12 系统
- 趋势|[转]从“智能湖仓”升级看数据平台架构未来方向
- 刘思远|从1到100 这座“塔”不断创造中国航天奇迹
- 成功|从1到100 托举大国重器的“功勋塔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