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回应“钱学森之问”,“拔尖计划”仍需努力( 三 )


给“拔尖计划”学生设置的课程要有挑战性 。 “创新更多发生在学科交叉领域 , 学校可以给‘拔尖计划’学生多提供一些多学科融通课程 , 帮助学生学习和了解不同学科范式 。 这样的课程设计起来非常难 , 需要不同院系老师的投入 , 特别需要智慧、有效的组织协调 。 ”刘继安说 , “这对高校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 ”
刘继安认为 , 培养拔尖人才的重点 , 首先在于甄别和筛选出具备天赋和很大发展潜力的学生 , 要开辟特殊通道 , 给这些学生提供因材施教的环境和资源 , 支持和引导他们发挥天赋 。 在中考、高考之外 , 也要为拔尖学生的选拔与培养提供通道与发展路径 , 使他们的天赋不被埋没 。
拔尖人才培养 , 并非起于本科阶段 , 更不可能终于本科阶段 。 要让拔尖人才顺利脱颖而出 , 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衔接与贯通非常重要 。
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有益尝试 。 比如美国众多国家实验室在承担重大科研任务的同时 , 普遍设置了各种面向中小学师生的计划;大学在高中设置先修课程和衔接课程 , 暑期开放大学实验室 , 让中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 。 刘继安说 , 在与基础教育衔接、联通的过程中 , 高校也可以发现那些有科研热情和潜力的“好苗子” 。
高等教育不同阶段的衔接也非常重要 , 要构建本硕博贯通的培养体系 , 尤其是构建贯通性课程体系 , 吸引优秀学生 , 提高人才培养效率 。
“拔尖人才是国家的战略资源 。 ”刘继安说 , 但是到底怎么做 , 才能培养更多满足国家战略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这不是一个能简单回答的问题 , 需要更多深入扎实的研究与探索 。
【学生|回应“钱学森之问”,“拔尖计划”仍需努力】“拔尖计划”2.0也指出 , 鼓励高校和有关专家围绕顶尖科学家成长规律、拔尖学生研究兴趣和研究能力培养、国际化培养、导师制、学生成长跟踪与评价机制、拔尖学生培养模式与体制机制改革、拔尖人才培养成效评价标准等方面展开专题研究 , 形成一批有质量有分量的理论与实践成果 , 为“拔尖计划”深入实施提供参考 , 推动改革实践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