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以“小缺血”防“大卒中”

开栏的话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11月3日在京举行 , 一批原创科研成果亮相 。 科研成果的背后 , 是医药卫生健康科技工作者们的辛勤付出 。 他们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 推动临床转化;他们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 , 攻关关键核心技术 。 健康报开设“关注国家科技奖励”专栏 , 分享医药卫生健康科技工作者们的故事和心得 。
今天介绍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低氧与缺血适应防治缺血性脑卒中新技术体系的创研及推广应用”项目及其背后的故事 , 该项目由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院长、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吉训明教授带领团队完成 。
近年来 , 围绕脑卒中防治 , 我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 如何降低脑卒中急性发作风险?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院长、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吉训明教授带领团队潜心攻关 , 创新性地给出了解题思路:通过肢体缺血缺氧锻炼 , 提升脑组织对缺血缺氧损伤的耐受力 , 进而防治缺血性脑卒中 。 近日 , 该团队“低氧与缺血适应防治缺血性脑卒中新技术体系的创研及推广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避免“瘫着进瘫着出”
数据显示 , 在我国 , 作为脑卒中的高危人群 , 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超过3亿人 。 “长远来看 , 这是一种巨大的社会压力和经济负担 。 ”吉训明表示 。
脑卒中治疗并不容易 。 “患者必须在极短的时间窗内得到规范、有效的治疗 , 一旦错过机会 , 悲剧在所难免 。 ”吉训明口中的“悲剧” , 是指脑卒中已成为国人健康的“第一杀手” , 每5位死亡者中至少有1人死于卒中;即使能挽回生命 , 也有超过75%的患者留下残疾 。 吉训明坦言 , 每次出诊 , “遇到的患者八成以上来自外地 , 很多卒中患者因为急性期没有得到及时救治 , 已经致残 , 让人痛心” 。
怎样避免脑卒中患者“瘫着进医院 , 瘫着出医院” , 甚至死亡?多年的经验让吉训明认识到 , 预防是关键 。 他介绍 , 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 , 以缺血性脑卒中为主 , 即各种原因引起脑血管阻塞 , 导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 , 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 , 发生不可逆的损害 。 针对上述发病机制 , 吉训明和团队展开了研究 。
钻研“低氧组织适应”
尼采曾说:“那些不能打败你的 , 终将使你更强大 。 ”吉训明团队在缺血性脑卒中防治领域验证着这句话 。
团队在早期研究中发现 , 预先给予反复、短暂、安全的全身低氧或原位缺血适应训练 , 可激发脑对缺血缺氧损伤产生耐受 , 从而减轻脑缺血导致的神经损伤 , 达到“以低氧抗低氧 , 缓解慢性脑缺血缺氧”的目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