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以“小缺血”防“大卒中”( 二 )


首都医科大学低氧医学研究所所长吕国蔚在长期开创性研究基础上 , 提出生物低氧适应机制 。 吉训明在团队前期研究基础上 , 加快推进低氧适应的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 。 他带领团队 , 研发了双侧肢体缺血适应训练仪 , 通过动物模型和卒中患者的系统研究 , 证实了人体的缺血适应机制 。 之后 , 提出了“慢性双上肢低氧组织适应预防脑卒中”的新理念 , 并证实人体慢性低氧适应的脑保护作用 , 并阐明其抵抗缺血缺氧损伤的机制 。
在此基础上 , 团队还建立了“肢体远隔缺血适应”新方法 , 并分别根据缺血适应的不同类型 , 证实其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 , 揭示了多靶点协同调控的“干预外周、保护中枢”机制 。
建技术体系 , 促临床转化
科研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现实的疾病防治和健康维护 。 该团队研发出双上肢远隔缺血适应专用设备 , 获医疗器械注册证和生产许可证 , 实现临床转化 。 “老年患者可以在家使用 , 不需要家人帮助 。 ”吉训明表示 。
为了使更大范围人群从该项研究获益 , 吉训明团队进一步建立了双上肢远隔缺血适应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应用新策略 , 牵头制定远隔缺血适应防治脑血管病的国际指南;通过举办技术培训、国家级继续教育班等 , 推广远隔缺血适应防治缺血性脑卒中技术 , 并为全国各级医疗机构培养脑卒中防治技术骨干 , 最终形成了低氧与缺血适应防治缺血性脑卒中新技术体系 , 提高了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效果 。
近年来 , 吉训明团队也在治疗阶段发力 , 积极搭建基于互联网的国家心脑血管病联防共治平台 , 努力提升基层脑卒中诊疗水平 。 这场中国医生与健康“第一杀手”的较量还将继续 。
【团队|以“小缺血”防“大卒中”】文:健康报采访人员 崔芳 特约采访人员 王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