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从“作坊式”走向“工业化”新时代( 三 )


人民网:在人工智能创新链中 , 科研院所在扮演怎样的角色?自动化所又是如何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 , 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链发展赋能?
徐波:人工智能包括智能和智能化 。 智能即智能科学内涵、基础理论和模型算法等 , 智能化则是智能与各个领域行业的结合 。 研究所发展规划一方面要承担主责主业 , 大力探索智能本身 。 同时 , 需要考虑智能怎么去和社会、和企业、和政府合作 , 政产学研结合 , 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 , 为人工智能产业链发展赋能 。 无论从科研还是产业化 , 我们始终秉持在低潮时坚守、在高潮时冷静的理念 , 努力成为默默的开拓者和引领者 。
六年前 , 人工智能落地应用刚刚萌芽 , 基于人工智能自身发展特点 , 研究所及时推出了“离岗创业”制度 , 鼓励已在智能应用领域深耕多年的团队进行转化 。 制度实施以来 , 已经诞生了在工业视觉、融媒体、生物特征识别等垂直行业里多家有影响力的企业 。 离岗创业 , 这是一种人工智能技术转化1.0版本形式 。
作为一种赋能千行百业的技术 , 我们不能止步于此 。 我们正在探索人工智能技术转化的2.0版 。 2.0核心就是要利用研究所力量 , 以核心创新为抓手 , 以构建创新生态为目标 , 做一个大的人工智能平台 。 如上所述 , 目前人工智能存在落地周期、成本、人才等问题 , 同时国产基础软硬件从基本“好用”到非常“好用” , 都需要协同各方力量共同努力 。
为了解决这一行业痛点 , 今年5月 ,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武汉东湖高新区管委会签署《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合作备忘录》 , 三方共同筹建武汉多模态大模型人工智能平台 。 该平台以自动化所的“紫东太初”大模型为核心 , 以全国产的昇腾AI基础软硬件为底座(包含昇腾AI处理器、异构计算架构CANN和全场景AI框架昇思MindSpore等) , 通过合作支撑当地产业实现智能升级 。 大模型、大底座、大数据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合作模式 , 来为各个行业赋能 。 这是我们技术转化2.0的一个开始的初步尝试 。
打破应用门槛 解决人工智能“落地难”痛点
人民网:您如何看待这个平台的未来发展?
【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从“作坊式”走向“工业化”新时代】徐波:这是人工智能向更加通用化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 。 以前的人工智能是属于“作坊式”的 。 想要做一个应用 , 需要从算法开始进行开发 , 类似于我们常说的“重复造轮子” 。 多模态大模型人工智能平台 , 是人工智能从“作坊式”向“工业化”转型升级的一次重要探索 。 通过对多模态大模型人工智能平台的持续研发、应用、优化、升级等 , 大大降低应用门槛和对应用人才要求 , 同时推动全自主可控软硬件体系的形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