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严管之下,还有谁在“挖矿”?( 三 )


“我们今年10月12日收到上级移交的虚拟货币‘挖矿’第一批监测名单 , 经过核查 , 目前反馈的问题IP均为个人行为 。 ”一位地市发改委负责人说 , 上级部门通知整治对象是“挖矿”项目 , 要求将其列入淘汰类产业 , 但对于个人“挖矿”行为尚没有具体要求 。
“我们在辖内筛选出的4户也均为居民用户 , 但只要他们不偷电、不欠电费 , 除了持续监测 , 我们对其不能采取限制性措施 。 ”国家电网江苏一家地级市供电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 如果对其按照一般工商业电价收费 , 综合算下来 , 电费反而更便宜 。
“从网络安全角度来监管 , 运营商只能监控流量 , 无法监测能耗 , 因此很难发现‘挖矿’行为 。 ”一位地市网信办负责人说 。
“单纯从用电量也看不出问题 , 如今‘挖矿’的大多为个人行为 , 能源消耗少 , 我们只能通过上级部门的数据反馈 , 再与通信管理等部门核查 。 ”上述地市发改委负责人称 , “挖矿”是一种算力 , 需要从流量、算力、能耗、资金流向渠道等多方面筛查 , 才能做到全流程或者全链条监管 。
“链”“币”分离促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虚拟货币因其去中心化机制、加密算法等特点 , 使其具备脱离监管的可能性 , 在未有效解决此问题之前 , 对虚拟货币的严禁或高压监管态势不可放松 。
“虚拟货币等加密资产具有金融属性 , 一旦涉及交易必然应该是被强监管的 。 ”刘晓蕾说 , 纵观加密资产产业链的若干环节 , 不管是前端的“挖矿”、发行 , 还是中间的交易环节 , 在国内均有严格的监管 。 虚拟货币的一个根本问题是不与经济的基本面挂钩 , 但也需要看到 , 中国对加密资产监管一以贯之是“链”“币”分离的态度:支持区块链技术发展 , 防范加密资产交易相关风险 。
刘晓蕾认为 , 中国区块链产业在监管政策的支持下 , 仍大有可为 。 “此前我国已明确要将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 , 而生产要素的交易一直是个瓶颈 , 在对大数据管理要求日益规范化的当下 , 在区块链存证的基础上 , 打造基于隐私计算的数据流转平台意义重大 。 ”她说 。
“区块链技术很好 , 但应用前提是多方互信 , 并且愿意共同参与 , 但绝大多数的应用场景很难实现 。 ”一位在数字经济领域资深从业者说 , 他们与一些地方政府合作“上链”项目时发现 , 部门间相互推诿现象普遍 。 本来区块链技术是去中心化的 , 但做到最后 , 往往变成多个单一部门的区块链 , 让所谓的去中心化 , 又做成了中心化 , 这类情况值得研究 。
受访专家普遍对“链”“币”分离的监管方式表示支持 , 认为打击虚拟货币的同时 , 要保护、发展区块链技术等数字科技 。 中国具有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 , 未来应用前景广阔 , 但相关产业如何不走偏 , 不落入违法金融活动的轨道 , 如何明晰各方权责边界 , 完善大数据治理体系 , 也是未来监管的重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