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稳健前行开新局丨“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引领浙江新“智造”( 二 )


数字化|稳健前行开新局丨“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引领浙江新“智造”
文章图片

“未来工厂”横店东磁的车间 , 各个终端通过5G网络互联互通 。 (受访者供图)
从引领型的“头雁工厂” , 如正泰、吉利、海康;单项冠军型的“链主工厂” , 如老板、大华、巨石;平台型的“协同工厂” , 如阿里迅犀、中策、东磁;到技术型的“硬核工厂” , 如春风动力、鼎力、东方电缆……2020年 , 浙江省打造了首批12家“未来工厂” , 率先提出并探索“未来工厂”建设的路径和标准 。 2021年 , 浙江省再次确定33家企业开展“未来工厂”试点建设 。
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院长兰建平表示 , 浙江培育建设的“未来工厂”所处行业和各自优势不尽相同 , 但在创新应用数字孪生、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 , 积极探索协同制造、共享制造、个性化定制、“产品+服务”等智能制造新模式、新业态方面 , 均找准了自己的路子 。
数字变革 , 不止于眼下 , 更在于未来
2013年起 , 浙江开始实施“机器换人” , 目前在役机器人数量超过10万台 , 规模以上工业人均劳动生产率累计提高了51.2% 。
2018年起 , 浙江实施“机器换人”升级版——智能化改造提升行动 。 目前 , 浙江省级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已达263家 , 累计上云企业超40.5万家 , 重点制造行业典型企业装备数控化率达60.7%、工业设备联网率达42.3% , 产业数字化指数全国第一 。
从“机器换人”到“产业大脑+未来工厂” , 浙江制造朝着浙江“智造”方向久久为功 。
作为新生的制造业模式 , “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仍未成熟 。 一方面当前数据开放受制于隐私、标准和技术等原因 , 不同地方的开放程度不统一;另一方面未来工厂建设的成本依然较高 , 相关人才不足 。
“‘产业大脑’是支撑 , ‘未来工厂’是引领 , 能够推动制造业模式变革 , 打造高品质、高效能、低成本、绿色化的中国制造新生态 。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表示 , 数字变革 , 不止于眼下 , 更在于未来 。 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 , “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建设仍将不断探索完善 。 (采访人员屈凌燕、魏一骏、林光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