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字节入局音乐流媒体,“算法推荐”会带来新“鲶鱼效应”吗?( 三 )


放眼在线音乐市场 , 残酷的版权争斗 , 为众多二、三梯队的音乐产品留下了一封“遗书” , 被视为独立音乐净土的虾米音乐也不例外 。
现今市面上的主要音乐流媒体软件 , 大致分为两类 。 一类是综合性音乐流媒体 。 国内以QQ音乐、网易云音乐 , 国外以Spotify为主 。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 , 通过不断扩充产品广度 , 从短视频、直播到K歌等娱乐功能 , 来跟紧时代步伐 , 不断为留存用户带来更多种类的新体验 , 同时吸引可能已经为数不多的新用户加入 。
国外方面 , 在近两年来 , 曾以页面简洁为特色的Spotify , 也在不断向“音频平台”行进 , 更新了Podcast、迪士尼专区等功能及内容 。
产品|字节入局音乐流媒体,“算法推荐”会带来新“鲶鱼效应”吗?
文章图片

第二类则是以极简主义为核心、更侧重播放器特质的音乐流媒体 。 虾米音乐退出历史之前 , 对产品进行优化的方向也是以极简主义为核心 , 从UI界面到操作质感 。 去年 , 腾讯推出的音乐产品波点音乐也是以极简的界面设计 , 轻松的功能为主打产品特色 。 上线近一年的波点音乐 , 有曲库加成、极简的界面设计、“全单曲推荐、上下滑动”的视频化体验 , 通过为用户营造简单轻松的听歌模式吸引年轻用户 。
分众化审美时代 , 如何规避算法推荐有可能形成的信息茧房 , 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 文化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在《文化的观念》中指出 , “在后现代的世界上 , 文化和社会生活再一次紧密地结成联盟 , 但这时则是表现为商品的美学形态、政治的壮观化、生活方式的消费主义、形象的集中性以及最终将文化变成一般商品生产的综合 。 ”
【产品|字节入局音乐流媒体,“算法推荐”会带来新“鲶鱼效应”吗?】近年来 , 文化市场大批量地复制生产着消费性的文化商品 , 近两年来迅速崛起的“消费性”音乐也成为重要构成 , 这也是以抖音生产的热曲为源头 , 不断冲击行业审美与思考的命题 。
前段时间 , 在腾讯音乐举办的“第三届腾讯音乐娱乐盛典(TMEA)”上 , 抖音热曲成为“华语年度十大热歌榜”上的主角 , 引发圈内不小争议 , 奖项名单在微博、豆瓣、虎扑等社区迅速发酵 。
从TIK TOK到抖音 , 基于去中心化算法的内容推送是字节做产品的一贯逻辑 , 但无论是给产品做加法还是做减法 , 用户体验永远是在既定版权争夺战之外 , 一条为音乐产品留有更多余地的赛场 。 在此之中 , 算法推荐形式为主导 , 会成为音乐流媒体的下一个流量密码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