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基础研究成果,怎样“从实验室跃上生产线”

技术|基础研究成果,怎样“从实验室跃上生产线”
文章图片

江西鹰潭市高新区 , 技术人员正在对机器人进行调试 。 卓忠伟摄/光明图片
技术|基础研究成果,怎样“从实验室跃上生产线”
文章图片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怀柔园区 , 科研人员在调试设备 。 新华社发
??我国已成为世界科研论文发表量第一大国 , 持有专利数也高居全球第二 。 但很多时候 , 守着“金山银山”却只能卖出石头的价钱 , 拿着研究成果仍迈不开前行的脚步 。 与此同时 , 不少企业在解决生产难题的过程中 , 由于无法找到合适的技术 , 只能把目光投向国外 。
??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难寻下家 , 企业亟需的技术求而不得 , 矛盾直指成果转化 。
??基础研究成果转化难是个老问题 。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刘中民看来 , 如果影响成果转化的条件有100个 , 那么这100个条件中只要有一个不具备 , 就可能导致转化失败 。 毕竟 , “基础研究不是研究的终点 , 论文也不是成果的‘句号’” 。
1、改革考核机制 唤醒产业化积极性
——以实际贡献为评价重点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及产业化程度远低于发达国家40%~60%的平均水平 , 症结在哪里?
??“很重要的一点 , 是高校、科研院所动力不足 。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副所长吴寿仁告诉采访人员 , 很多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制度的改革步伐没有跟上国家政策的变化 , 一些地方、部门制定政策也存在类似问题 。
??在他看来 , 大部分高校的考核体系改革尚不彻底 , 仍以教学、科研为“指挥棒” 。 “科研重于教学、教学重于社会服务的现象”在高校中还很普遍 , 同时 , 重论文轻转化的倾向也没有明显变化 。 这导致了科研人员对产业化积极性不高 , 大量成果在实验室‘沉睡’” 。
??科技成果转化 , “打通最后一公里”常被提及 。 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秘书长韩军认为 , 现在需要打通的远远不止“最后一公里” , 因为很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出来以后 , 需要经过中试、风险投资、搭建平台等多个环节 , 最后才能变成产品进入市场 。
??“我国每年有几万项科技成果面世 , 从验收过程看 , 这些成果几乎都是成功的 , 但是转化率非常低 。 ”山西中医药大学教授李青山认为 , 这主要是因为成果评价脱离了中试标准 , 导致很多科研项目从立项开始就以发文章、职级晋升等为目的 , 研究成果单纯验证一些原理 , 不具备应用价值 , 根本不能转化为生产力 。
??李青山建议:“项目立项之初 , 就应将成果中试的要求明确列入评价标准 , 对重大创新采取‘双盲’立项——企业提出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 单方面提交科技部门 , 并设定完成标准;科技部门评选已申报的科研项目时 , 按照相关性将企业和科研院所进行对接 , 并将企业要求作为评审项目的重要依据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