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注意力使用不完全报告( 三 )


正如「注意力的类型」一节所言 , 选择性注意是注意力的基础 。 事实上 , 也只有我们刻意选择一个目标 , 并将注意力汇集在它身上时 , 注意力才能被称为「注意力」 。
人的注意力就像一个相机的镜头——当我们要拍摄一张照片时 , 需要找到焦点并对焦 。 焦内的图像都是清晰锐利的;焦外的画面虽然也都存在于照片中 , 但都模糊不清 。
报告|注意力使用不完全报告
文章图片

如果把一张照片想象成完整的注意力 , 那焦点范围内就是注意力的中心区 。 焦外虽然也能拍到画面 , 但都模糊不清
形成这样的现象与大脑的结构及运作方式有关 。 就目前的研究来看 , 人脑分为不同的区域 , 分管不同的功能 , 譬如语言、视觉、运动、信息处理等 。 在执行不同的任务时 , 人脑对应区域的活跃度会大幅提升 。 但是 , 由于人脑的算力和人的体力是有限的 , 所以大脑不可能无限制地活跃 , 也不可能每个区域都同等活跃 。 这种主次、轻重之分也就决定了注意力注定以「意识的焦点」的形式存在 。
报告|注意力使用不完全报告
文章图片

人们理想中的注意力(左)是可以将其等分 , 并按比例分配给不同任务 。 但事实上 , 一旦将注意力焦点放在某件事上 , 其它部分的边缘注意力就会大幅弱化
当然 , 人脑真实的活动状态更为复杂 , 一些基础性的行为——譬如呼吸、观看、收听等——不需要投入太多注意力也能自动执行 , 但对于大多数主动行为来说 , 都需要大脑专门投入资源进行处理 。 这个机制很像我们熟悉的手机 CPU——能效核心频率不高 , 但一直在线 , 主要负责系统运转;性能核心高频但耗电 , 主要处理拍照、游戏等重度任务 , 用到时才会火力全开 。
所以 , 再次强调:无论使用任何关于保持专注力的技巧或工具 , 都一定不要忽略「人脑无法进行多任务处理(或者我们理想中的多任务处理)」这个前提 。 在这个前提下 , 每天或每个重要时段只能安排一件核心任务 。 相对短期或零碎的任务则需要放在其它时段 , 或者找时间集中处理 , 这样才能让任务安排与大脑特性相匹配 。
关于保持专注度的具体方法 , 后文还会专门提及 。 我们继续探讨注意力的特点 。
而且 , 大脑的临时缓存很差劲
有研究指出 , 大脑在同一时间所能主动进行的运算只有大约 40 bit 的信息 , 而能够主动记忆的空间则是可怜的 4 bit 。 所以 , 大部分人连记住一个 7 位数的电话号码都需要重复记忆很多次 。 在实际生活中 , 这一特点体现在——我们更容记住 4 以下的信息块 , 尤其对 3 非常敏感 。 在谈话中 , 我们喜欢将演讲的主题归为 3 点;如果需要记住一串数字 , 我们也更习惯将其拆分为 3 个一组 , 逐组记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