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青岛探索公共研发平台实践调查:畅通中小企业“共享创新”堵点( 四 )


采访人员采访时发现 , 青岛大多数公共研发平台是先有产业基础 , 然后根据企业需求而建 。 而位于崂山区的青岛EDA中心 , 即青岛市集成电路产业公共研发平台 , 则是先于产业兴起之前建设的 。
平台技术总监张贺告诉采访人员 , “集成电路产业有其特殊性 , 缺少集成电路行业公共平台 , 很难吸引到企业落户” 。 平台的成立吸引了不少集成电路企业落户青岛 , 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从最初寥寥十几家 , 现在已经达到近百家 。
“集成电路设计产业链非常长 , 而且要用到多款EDA工具 , 如果购买的话 , 每年要花费1000多万元 , 但使用青岛EDA中心的工具 , 每年租赁服务器和EDA工具只需要12万元 , 可以完成5颗至6颗芯片的设计 。 ”青岛展诚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成电路设计服务企业 , 技术总监袁鹏飞说 , 如果没有青岛EDA公共研发平台 , 高昂的工具成本是他们这类小型芯片设计服务企业难以承受的 。
不过先有“鸡”的副作用就是设备利用率不能马上满负荷 。 张贺坦陈 , 现在平台的设备利用率只能达到60% 。 不过 , 服务企业的业务增长正呈加速趋势 , “迄今已为数十家企业累计服务超3800万小时 , 加工流片、封装320万颗芯片” 。
当然 , 先有“鸡”也有失败的风险 。 财政投入342万元的青岛石墨烯产业公共研发平台 , 就是因产业没有发展起来 , 目前运营处于停滞状态 , 相关部门正在办理石墨烯产业平台的撤销事宜 。 “新兴产业领域大多是科技型中小微企业 , 尤其需要公共研发平台的支持 。 要想发展新兴产业 , 就必须承担一定的风险 。 ”崔嶙说 。
共享催生新兴业态
在公共研发平台的助推下 , 很多中小企业的创新研发能力得以提升 , 也由此催生出不少新模式新业态 。
位于青岛市即墨区的青岛蓝谷 , 一个新举措让企业普遍叫好:以区域内高度集聚的科研仪器设备为抓手 , 搭建“青岛蓝谷海洋仪器共享平台” 。 这个平台以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山东大学(青岛)、国家深海基地、海检集团等十余家重点院所、高校、企业的400余台(套)高端仪器设备为基础 , 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 , 智能化共享 , 用户在家只需轻点鼠标 , 就可浏览平台上的信息 , 并轻松在线预约相关服务 。
“从公司出发 , 行车5分钟就可到海检中心做振动试验 , 10分钟就可到国家深海基地做打压测试 , 这在其他区域是不敢想象的 。 ”青岛森科特智能仪器有限公司总经理于敬东告诉采访人员 , “蓝谷海洋仪器共享平台中仪器设备的多样性 , 可以让研发测试需求得到一站式解决 , 特别是对于我们这种海洋技术装备企业 , 从项目集成到实验室测试 , 再到岸基测试 , 最后到近海海试 , 甚至小批量、高精度的机械加工都可以在这个共享平台上解决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