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势|教AI认手语的年轻人

采访人员雷琨、李亭、梁姊
今年5月 , 世界智能大会现场 , 一个“手语角”吸引了不少人驻足 。 只要在摄像头前打出手语 , 身后的显示屏上就会出现语意连贯的文字翻译 。 这套由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和计算机学院共同参与研发的“复杂场景下中国手语实时翻译系统”(下简称“手语实时翻译系统”) , 已经覆盖了教育、法律咨询、餐饮、交通几大应用场景 , 在光线充足稳定的室内 , 识别率最高能达到95% , 部分场景下可以实现“秒翻” 。
王建源是研发团队的成员之一 。 他是聋人家庭长大的聋儿 , 听力损失严重 , 吐字发声非常困难 , 手语是他和这个世界打交道最初也最有效的方式 。 一路长到22岁 , 聋人的身份不曾让他感到自卑;口不能言 , 也没耽误他长成一个妥妥的“学霸”;但如果你问他 , 因为听力障碍 , 从小到大遇到过哪些方面的不便 , 他会平静地在手机上打出四个字:方方面面——因为认识手语的人太少了 。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看病 , 如果没有手语翻译陪着 , 即便只是头疼脑热 , 像王建源这样的“手语族”也很难独自就医——绝大多数医生不会手语 , 你不能要求一个病人在急诊室里 , 用手写或打字的方式 , 条分缕析地快速描述自己的症状 。
袁甜甜是王建源的老师 , 也是“手语实时翻译系统”项目团队的负责人 。 2006年研究生一毕业 , 她就在聋人工学院计算机系工作 。 15年来 , 袁甜甜记不清有多少次 , 凌晨一两点钟接到学院的电话 , 让她陪学生去看病 , 帮忙做手语翻译 。 如今 , 她已经是学院的副院长 , 带听障生上医院依然是她和学院所有老师的职责 。
她不怕辛苦 , 就怕自己的手语水平耽误事 。 袁甜甜是健听人(听力健全人的简称) , 手语是走上教职之后自学的 , 她常常自嘲说 , 在语言方面天赋有限 , “我是个‘半颤子’(天津方言 , 指半吊子、不熟练)手语翻译 。 学生描述的情况一复杂 , 或者打手语的速度太快 , 我就只能看懂一部分了 。 ”
听障大学生自立自强、想方设法克服身体上的不便 , 特教老师尽职尽责、苦练手语为残疾人事业无私奉献——如果要讲一个励志故事 , 这样的情节就足够了 。 但袁甜甜和王建源们显然更想讲一个“科幻故事”:他们想教计算机学手语 , 让机器代替人 , 成为随叫随到、及时准确的“手语翻译” 。
袁甜甜学计算机出身 , 王建源的专业是网络工程 , 他们笃信 , 依靠科技的力量可以帮助中国2780万聋人 , 乃至更多有需要的人 , 克服生活上的种种不便 。 他们想让手语实时翻译系统化作一道桥梁 , 无论是听障者还是健听人 , 都可以通过它无障碍地交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