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势|教AI认手语的年轻人( 三 )


手语之美
除了听障生 , “手语实时翻译系统”项目团队中也有健听人 。 无论是不是手语的日常使用者 , 他们之间有个共识:手语是一门很美的语言 。
袁甜甜对手语之美的直观感受 , 都来自她的学生 。 袁甜甜的母校是天津师范大学 , 当老师是她唯一的职业目标 , 但她没有特教专业背景 , 平时打的手语 , 一部分是自己照着书学的 , 另一部分是在和听障生的日常交流中逐渐掌握的 。 刚入职的时候 , 学院的老教师还夸她 , “挺厉害啊 , 一上讲台就敢跟学生‘比画’!”
袁甜甜有着典型的老天津人性格 , 心肠热、说话直 , 她坦言当初苦练手语 , 心里也没存着“为残疾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这样的远大理想 。 只是觉得 , 既然要当老师 , 教的又是听障生 , 手语就是上课必备的工具 , “你不敢‘比画’就永远学不会 , 永远没法跟孩子们无障碍沟通 , 对吧?”
就这样一边用一边学 , 她发现聋人日常使用的自然手语 , 远不止“照着书比画”这么简单 。 它有自己的语序和语法 , 口语里说“灭火” , 灭在火之前 , 而学生们打手语时 , 会先比出“火”——起了“火” , 再去“灭”;它有独特的空间感 , 同样一个掌心向下 , 五指由聚到散 , 模拟光源的手势 , 在室内打意思是灯 , 在室外打就可以指代太阳;同样一句话 , 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 , 可能打出好几种不同的“方言”版本;手语的表达方式更是丰富 , 要打出一个意思完整的句子 , 不光靠手势 , 也要配合相应的表情 , 还需要加上肢体动作……
“真的是一门很美的语言!”袁甜甜说 , 直到今天 , 她和学生用手语交谈 , 有时候还会愣神 , 觉得他们“身上有光” 。 而亲眼看过王建源、乌力杰打手语的人 , 就会承认袁甜甜的感受并不夸张 。
王建源生在青岛一个聋人家庭 , 父母都是听障人士 。 2018年考进聋人工学院网络工程专业之前 , 他一路都在聋校接受教育 。
小时候 , 父亲就像其他家长教孩子说话一样 , 带着王建源认认真真地练习手语 。 父亲并不认为那是一门“特殊”的语言 , “他觉得普通话能字正腔圆、抑扬顿挫 , 手语同样能够大开大合、诙谐幽默 。 ”父母对手语的坦然态度 , 影响了王建源 。 他从不避讳在公开场合使用手语 , 也从不隐藏自己的聋人身份 。 在他看来 , 手语就是手语 , 不是某种“残疾的外显” 。 聋人可以用它表达内心的想法 , 而健听人 , 只要掌握了这门语言 , 同样可以用它来交流——手语和其他任何语言一样 , 是破除障碍、沟通彼此的工具 , 它可以是桥梁、是纽带 , 唯独不该是障碍本身 。
乌力杰是来自青海的蒙古族小伙 , “家在茶卡盐湖边上”——除了精通手语 , 他也可以用口语交流 , 只是声音有些沙哑低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