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开放生物资源,保护多样性:我们为了生物安全的那些努力。( 二 )


在生物遗传资源信息平台建设方面 , 依托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承担着我国专利生物材料的保藏工作 。 据该中心主任周宇光介绍 , 截至目前 , 中心共保存用于专利程序的生物超过2.4万株 , 位居全球48个布达佩斯条约国际保藏中心的第二位 , 累计为超过3.3万件生物技术发明专利提供了专利生物材料的保藏服务 , 为我国生物技术领域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
生物保护 , 并不简单
笔筒树被称为植物界的“活化石” 。 这种生长于距今3亿6000年前中生代侏罗纪时期的蕨类植物 , 曾是同时代植食性恐龙的“口粮” 。 目前其野生植株仅在我国南部和东南亚地区的部分国家有少量残存 。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植物科学中心的研究人员通过开展野生笔筒树野外调查、孢子人工繁育等 , 尝试在广东省开展人工繁育的幼苗回归实验 , 并进行异地引入 。 相关工作增加了笔筒树的野外分布 。
植物|开放生物资源,保护多样性:我们为了生物安全的那些努力。
文章图片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 , 本土植物迁地保护是一项重要内容 。 据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相关负责人介绍 , 目前中国科学院13家院属或双管植物园新增迁地保护植物引种号8877个 , 包含已鉴定植物3891种 , 其中本土植物2949种 , 占比75.8% 。 中国迁地保护植物大数据平台数据量突破1000万条 , 在植物信息查询、科学普及方面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 除了植物园体系 , 中科院生物标本馆体系还有“另一本账” 。 这个由19个研究所作为依托单位的20家生物标本馆(博物馆)体系 , 收藏的生物标本资源涵盖了动物、植物、菌物、古生物等 , 目前生物标本馆体系共保藏各类生物标本达2283.6万号 , 其中定名标本1228.4万号 , 模式标本33.8万号;近一半标本完成了数字化整理工作 。
不止如此 , 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Sino BON)已建成了覆盖全国30个主点60个辅点、包含针对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多种生物类群的10个专项监测网和1个综合监测管理中心 , 为我国生物多样性监测和研究发挥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 也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提供了多样化的信息服务与决策支撑 。
生物安全 , 保护的是我们自己
一个真菌毁灭一个产业 。 这在世界历史上有案可循 。 曾作为天然橡胶原产地及主要种植区的巴西橡胶产量从全球原90%的市场份额降到不足1% , 连本国需求也无法满足 。 其罪魁祸首就是橡胶南美叶疫病菌(SALB) 。 1910年来 , 所有对抗SALB的尝试都落空了 。 该病菌也因此被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列为生物武器 。 中国进境植物检疫也明确禁止美洲橡胶属芽、苗、籽入境 。 我国是世界上农林产品进口数量最大的国家之一 , 每年进口大量的粮食、木材、水果、种苗等 。 如何守牢国门关口 , 防治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在蔡磊看来 , 准确、完善的生物资源数据库就如同一道“照妖镜” , 能为国门生物安全建设提供重要的基础性数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