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瑞幸咖啡董事长聊过后, 我看懂了“小蓝杯”超越星巴克的“算盘”( 五 )

这正是“小蓝杯”在2018年斜刺里跨界杀出的缝隙和机遇所在 。

在咖啡界 , 称霸全球咖啡业40年的巨头星巴克 , 代表一种传统势力 。 尽管在过去多年 , 星巴克从没放弃应用新技术迭代更新 , 无论是拉来同在美国西雅图发迹的技术巨头微软的CEO进入董事会 , 还是在中国市场结盟电商巨头阿里巴巴 。 但可以说 , 是一种修修补补的进化 , 在底层商业模式上 , 没有变化 。

无论是星巴克 , 还是传统的小咖啡馆 。 “咖啡消费+场景体验”模式是过去多年都没迭代过的生意模式 , 这也决定了传统咖啡业的运营成本结构:开大店提高体验 , 提高咖啡价格弥补房租成为标配......

但如何优化咖啡馆的运营成本结构 , 对咖啡业产业链进行重构和升级呢?显然 , 随着雀巢和星巴克等品牌给中国消费者进行咖啡文化教育多年后的今天 , 传统咖啡店不再是现在咖啡消费的主力场所 , 新一代咖啡店可能挟持“资本”和“科技”两种武器来洗牌传统咖啡业 。

这正是陆正耀的逻辑 , 星巴克送外卖也不能拯救自己 , 因为 , 大店模式的成本结构没有改变 。 换句话说 , 争夺“大客流量和醒目”的位置不能真正干掉星巴克 , 那是它擅长的高成本策略 , 瑞幸则是反其道行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