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10连冠: 品牌全球化的本质是用户全球化( 四 )

贴牌生产只能根据外资企业的订单加工生产 , 制造往往在国内 , 研发的投入上也主要是为了和外资企业进行谈判的博弈 , 这使得贴牌厂商不了解全球各地的消费者 , 最终不得不降低成本 , 掉入价格战的泥淖 。 一些中国厂商为了过度追求低价 , 降低品质 , 不仅损害了自己的声誉 , 也给中国制造带来了不利于长远发展的影响 。

以泰国市场为例 , GFK的数据显示 , 中国白电贴牌出口泰国的零售价格普遍偏低 , 平均售价不足300美元 。 相比起来 , 海尔的品牌全球化让其可以稳稳地占据中高端市场 , 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 今年初 , 海尔在泰国市场发布的新品冰箱、空调、洗衣机在泰售价分别高达1299美元、2769美元、2718美元 , 是中国白电贴牌品牌平均售价的9倍之多 。

两种全球化路线 , 也揭示着“慢就是快 , 难就是易”的朴素辩证法 。 贴牌创汇路线 , 一开始盯着的是全球份额 , 虽然短期内发展容易、进展迅速 , 但是不重视全球化的品牌 , 却为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 , 最终却失去了全球化的份额 。 反观海尔的自主创牌路线 , 因为盯着用户、品牌 , 夯实了全球化体系 , 更好地满足了全球用户的需求 , 开局虽难、虽慢 , 但是反而赢得了全球份额 , 实现了全球10连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