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封神”:新显微技术看清细胞内每个细节!独家专访( 九 )

\n

除了 2014 年诺贝尔化学奖 , 他于 2015 年被评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 并于同年获得美国科学促进会纽科姆·克利夫兰奖 。

\n

他还是中国女婿 。 本茨格教授的夫人吉娜是中国科大 95 级化学物理系校友 , 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 , 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学位 。 现为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珍妮研究所研究组负责人 , 从事光学技术的开发及其在神经科学中的应用 。

\n

早年间本茨格在贝尔实验室与同事发明了近场扫描光学显微技术 , 这是第一种超分辨率的光学显微技术 。 不过他认为近场光学有一些致命弱点导致无法广泛应用 , 随后离开科研界 , 到父亲位于密歇根的工厂去工作 。

\n

在父亲工厂做技术开发 10 年后 , 本茨格决定重回科研界 , 续写属于自己的显微故事 。 他联系上老友、同在贝尔实验室工作的赫斯 , 在客厅里搭建了第一台基于单分子定位的超分辨荧光显微镜的原型 。 本茨格正是凭借这一技术 , 获得了 2014 年诺贝尔化学奖 。

\n

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发展超分辨率荧光显微成像技术的 3 位科学家 , 他们分别是本茨格、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教授斯蒂芬·黑尔(Stefan W. Hell)和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威廉姆·莫纳尔(William E. Moerner)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