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封神”:新显微技术看清细胞内每个细节!独家专访( 八 )

\n

研究发现 , 当小鼠神经祖细胞分化为小脑颗粒细胞时 , 染色质在细胞核中发生重排 。 过去 , 电子显微镜下的染色质密度被用来指示细胞核内区域的转录活性 , 即是否产生 RNA 。 “如今新的显微技术可以对同一细胞核作出不一样的判断 , 即我们可以认清干细胞分化时基因开关调控的细节 。 ”

\n

席鹏对其应用价值评价说:

\n

“这一技术为细胞生物学中的细胞器精细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细胞间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 它能够将电镜中许多看上去像是制样引入的杂质的噪点 , 以光学形式确定其身份 , 从而观察到许多以往容易被忽略的精彩的生物学洞见 , 如过氧物酶体的多种构型及与细胞器的互作、神经细胞间粘附的精细结构特异性等 。 ”

\n

超越诺奖

\n

\n

图 | 本茨格夫妇(左一和左二)在中国科技大学 。 (来源:中国科技大学)

\n

本茨格出生于 1960 年 , 是美国发明家、应用物理学家 , 1960 年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州 , 1988 年获得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 。 他多年来致力于光学成像工具 , 尤其是突破光学衍射极限的超高分辨光学成像工具的开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