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利器为何持续紧缺?深度解析红外热成像体温检测产业链(19)

\n \n

四、核心器件国外厂商垄断 , 国产化加速

\n

由于非制冷红外焦平面阵列探测器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 在美国军方支持下发展起来的 , 在1992年全部研发完成后才对外公布 。 初期技术路线包括德州仪器研制的BST热释电探测器和霍尼韦尔研制的氧化钒(VOx)微测辐射热计探测器 。 后来由于热释电技术本身的一些局限性 , 微测辐射热计探测器逐渐胜出 。 2009年 , L-3公司最终宣布停止继续生产热释电探测器 。 之后 , 法国的CEA/LETI以及德州仪器公司又分别研制了非晶硅(a-Si)微测辐射热计探测器 。 霍尼韦尔后来把技术授权给数家公司生产制造 , CEA/LETI的技术在新成立的ULIS公司生产 。 而后的20多年内 , 美国的非制冷探测器发生过多次的公司并购重组 , Flir成为了最大的非制冷探测器供应商 。

\n \n

\n \n \n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 红外探测器不仅能够精确测量人体/物体温度 , 而且支持在无光环境进行侦测 , 具有夜视、测温等应用 。 因为红外热像仪捕捉红外线的能力较强 , 可以被动接收物体的微弱远红外辐射 , 抗干扰能力较强 , 更为隐蔽 , 并能在有烟雾和强光干扰的情况下探测到物体 , 因此最早在军事作战和警用领域被广泛应用 。 近年来才开始逐步进入安防及海外狩猎等民用市场 。 而在此次国内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影响下 , 人体体温筛查成也为了红外热成像仪的一个重要应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