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特别的“逆行者”:我在重症隔离区调试机器人( 九 )

\n

机器人本身技术过硬的同时 , 也需要现场技术人员针对每个医院不同的运行环境 , 调整避障及导航策略 。

\n

武汉汉口医院的感染区通道狭窄 , 而且一开始还有不少患者家属 , 从技术上看对机器人的行走有一定挑战 。 为了让机器人尽快上岗 , 现场支持的工程师王力马不停蹄地修改程序 , 对机器人的导航算法做权衡和调整 , 最后将机器人的移动速度从每秒 1-1.2 米降到每秒 0.7-0.8 米 , 响应范围从 3-6 米缩小至 1 米左右 , 确保了机器人运转无误 。

\n

\n

图右是广东援助武汉医疗队驻汉口医院的一位护士 , 大年三十接到任务出征武汉 , 已经连续工作了十来天 。 在配送机器人“小逸”走进武汉汉口医院的第一天 , 她听说是从家乡广州支援的机器人 , 一定要过来拍张合影 。 因为在隔离区的手机都要包着塑料膜 , 拍下的合照有些模糊 。

\n

后方技术支援

\n

大规模传染性疫情的发生概率较低 , 大多数机器人设计的初衷并不是解决这个问题 , 因此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和疫情之前会有很多不同之处 , 机器人与应用场景的匹配需要时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