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特别的“逆行者”:我在重症隔离区调试机器人( 八 )

\n

\n

机器人和患者 。 图右这名小女孩今年五岁 , 跟父母一家三口得了新冠肺炎住在医院的隔离病房 , 住院期间小女孩身体非常虚弱 , 但每次机器人路过都会探出头好奇地看着机器人 , 还会跟机器人打招呼 。

\n

调试、调试、再调试

\n

尽管很多机器人在实验室等理想环境下表现不错 , 但真正到了医院 , 不仅过道狭窄、人员拥挤 , 还有不时“疾驰而过”的医护人员和急救病床、设备等 。 机器人如何在保证人机共存环境下行驶安全的同时 , 应对开放环境中出现的各种移动、非移动的不规则障碍物 , 保障物资运送的效率?赖志林认为这是将机器人应用于医院环境最大的技术难点 , 对机器人的感知能力、定位能力和内部导航算法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

\n

赖志林表示 , 机器人要做到满足精准送达、避障敏捷、行走流畅的要求 , 必须实现 3 个核心精准:感知精准 , 关键传感器采集的数据精准 , 能够适应环境中各种干扰因素 , 如透明玻璃、反光路面、纯黑墙面等等 , 同时能够应对空旷环境、特征不明显区域等;导航精准 , 算法需要具备有良好的鲁棒性 , 能够剔除各种异常数据 , 同时能够通过机器人导航模型实时规划出最优路径 , 调整自身的运动姿态 , 绕行障碍物 , 并实现精准到达目标点位;运动精准 , 机器人运动控制需要有封闭的运动控制策略 , 同时要保证机器人的相关运动机构具备有精确配合度 , 保证机器人能够精确执行导航算法策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