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疫情数据和认知状况,来看三大常见的分析解读误区( 三 )

幸存者偏差最容易出现在疫情、灾害时期 , 比如这次疫情时 , “这个病不吃药就可以好”、“就算戴口罩也没有用”、“等等就过去了”等的说法 , 往往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还会补充几个例子 。 而这时“侥幸心理”就会让人产生一种:“别人都没事 , 我肯定也不会有事”的心态 , 却忽略了这只是极其偶然的事件 。

幸存者偏差意思是: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 , 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 , 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真正的关键信息 。 同类的表达也有 “沉默的数据”、“死人不会说话” 等 。

幸存者偏差来自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 幸存的轰炸机的机翼上有弹痕 , 但机身上的很少 。 所以认为飞机的机翼应该加强 , 因为机翼似乎是最容易受到攻击 。 实际上是:虽然机翼中弹 , 但飞机仍然可飞行 , 而机身中弹的飞机由于受损太大 , 无法飞返 。 同类型的还有“抽烟的大爷还不是活到了90岁” , “淹死的都是会游泳的” 。

所以 , 在一个决策问题中 , 仅仅根据幸存着的统计数据做出决策往往是错误的 。

3 可视化陷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