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美团做社交( 八 )

要判断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最直接的法子,是看ta的消费账单——钱和时间都花去哪儿了?再多人设标签,都不及一笔真金白银的消费更能精准勾勒用户的社交画像。

消费行为既是三观、资产、趣味、审美、学历等一系列内外指标的综合显现结果,又发过来作用于这些指标、塑造用户人格。

如果能用科学地方法,提取出商家/商品和用户社交画像之间的属性关联,并结合用户基本资料、主观标签一起,用数据和算法建立精准匹配模型,那会比粗颗粒的标签和空泛的心理学问答要实用得多。

毕竟,常看漫威的和常看贾樟柯的“电影爱好者”、常住香格里拉的和常驻青年旅社的“驴友”、常点素食的和常吃鹅肝的“吃货”,未必会是同类人。

以实名制、真实资料、真实消费为前提建立起来的数据和匹配模型,不可虚构、不可篡改,可避免陌陌们男性用户海量撒网无限右滑、女性用户众星捧月被迫高冷的局面。

3、预期的连接

陌生社交的预期目的是什么?聊骚?恋爱?结婚?约炮?结伴?吸粉?刷存在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