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美团做社交( 七 )

但在美团,既然大家正巧都在看同一场画展,顺便见个面就变得轻松自然。

相对于线下直接唐突搭讪,美团社交作为一个缓冲工具,又恰到好处的起到了筛选(有社交需求才会参与匹配)、确认(双方同意面聊且动机一致)、预热(化解中国式害羞尴尬)、提供话题等诸多作用。

没有前期漫长的沉没成本,事后相濡以沫或是相忘于江湖都毫无压力。

2、合适的人

怎么算“合适”?门当户对or差异互补?好看的皮囊or有趣的灵魂?

颜值、资产、三观、兴趣、品味、审美、星座、职业、学历、距离、生活习性……诸多指标优先级怎么排列?对此很多人自己都是言行错位、一笔糊涂账。

近年各大社交产品都在尝试的标签、答题等匹配手段,但见效甚微。结果是除极少数条件优越的头部用户,大部分普通人依旧停留在“撒网”“硬撩”“盲选”状态,体验非常糟糕。

事实上,我认为,“消费行为”才是最靠谱的配对指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