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你从哪里来?( 五 )

“倒春寒”的“寒流”源自哪里?原来,人工神经网络需要用数据“喂养”,然而当时网络技术才刚刚起步,与今天的互联网世界相比,数据量简直就是“九牛一毛”,人工神经网络在“供血不足”“营养不良”的情况下举步维艰,也就不足为奇了。

用数据“喂养”焕发勃勃生机

进入新世纪,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呈指数增长的数据量为人工神经网络发展提供了优渥土壤。

2005年,新成立不久的谷歌公司参加了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主持的世界机器翻译系统评测。评测结果出人意料,谷歌在中英、阿(拉伯语)英互译中获得了第一名,且遥遥领先在此领域浸淫了数十年的IBM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编写谷歌机器翻译程序的负责人弗朗兹·奥科不懂中文、更不懂阿拉伯语,他教机器学外语的方法是将大量的数据输入给人工神经网络,让它自己找到规律。

在与规则式方法竞争了几十年后,几经浮沉的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终于赢了。

2006年,杰弗里·辛顿找到了在有效训练人工神经网络中新增神经元层的方法。这给旧的人工神经网络仿佛打了一针强心剂。辛顿和他的小组还为性能大增的人工神经网络起了个新名字——“深度学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