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杀熟”:最懂你的人,伤你却最深?( 二 )

在又一次被提醒加红包后,张女士决定耐下心来等一等。她没有想到的是,就在系统进行二次叫车还不到1分钟后,附近就出现了一辆接单的出租车。而在平时,张女士往往要从5元红包加到15元,才能在差不多的时间里叫到车。

同一时间,同一段路程,打车软件对两部手机的报价却不一样,老用户比新用户的价格高。从去年开始,质疑滴滴利用“大数据杀熟”的声音就从来没有消失过。

企业回应:

对此,滴滴表示,滴滴是实时根据动态路况预测预估价的,即便起终点一样,预估价也会存在差异。不论是Android还是iOS、新用户还是老用户、黑金卡还是普通用户,预估价不是最终支付的车费,而是参考。

消费者疑问:

即便是参考价,那么多价格比对,老用户的价格总是比新用户高,这难道是巧合吗?简直比叫快车叫到兰博基尼还要难。

高峰时段溢价背后的数据支持是否真的是完全智能化?附近有没有车到底是真的,还是根据用户行为分析给出的结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