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先愛上他的》出色且聰明、紮根於台灣的喜劇( 五 )

要成就中間的「鬆」 , 就需要每個角色的「實」 。 這個故事在角色設計與布局上 , 非常紮實漂亮 。 環繞著核心議題「愛」 , 三個角色兩兩捉對廝殺 , 都有極好的兩難 。 首先是小三與小王 , 劉三蓮代表的是傳統反同的社會價值 , 從社會的角度去看 , 小王是介入家庭的第三者 , 但從個人的角度去看 , 小三才是介入老宋與小王的第三者 , 甚至可以說是「整個社會」的代表人(因為當年老宋會離開 , 選擇當個「正常人」 , 也是因為社會傳統價值的壓力) 。 這兩人是情敵的矛盾、反同與同志的矛盾 , 同時也是社會與個人、舊觀念與新觀念的矛盾 。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在人設上 , 劉三蓮一身的舊社會標籤 , 反同、保守、相夫教子、做傳統工作、升學主義、有機健康、養兒防老、相信同志能治好……而小王阿傑則是全然相反 , 同性、漂浪、玩小劇場、沒有「正當工作」、抽菸喝酒吃垃圾食物……但這兩個角色又不全然平板 , 劉三蓮雖然守舊 , 卻外硬內軟刀子口豆腐心;阿傑雖然放浪 , 但他卻專情又有原則 , 時常提醒小宋「對媽媽好一點」 。 既符號鮮明 , 卻又生動且令人同情 。

小宋與小三又是另一層矛盾 , 典型的母子情緒勒索 , 相愛相殺 。 但這一層兩人沒有偏題 , 升學主義在作品中被處理得很薄 , 更多的是小宋對愛與大人世界的不理解 , 不明白為什麼父親要拋棄他(因此歸罪給母親) , 不明白父親為什麼不愛母親卻又要和她結婚生下他 , 不明白母親為什麼愛著父親 , 卻又口口聲聲都是錢 。 小三對小宋的面向單薄 , 因此編劇在劇情上巧妙的安排小宋的逃家逃到小王家 , 使小三對小宋的心結瞬間複雜化 。 簡單說 , 編劇是怎麼使這對母子的衝突捲進主題裡的?編劇利用了老宋這個父親 。 少了老宋 , 這對母子就會變成《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裡的每對樣板母子 , 但編劇深入挖出了父親這個角色在母子之間能產生的 , 根基於愛的心結 , 使這兩人的衝突不會掉出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