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世纪印度洋国际体系建构:以明代下西洋亲历者记述为线索(21)

重新梳理分析下西洋的原始数据文献,对于正确认识和解读15世纪初朝贡体系的历史有启发意义。它鲜明地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没有领土的占据,二是没有强迫性的贡赋要求。这两点也正是15世纪初中国参与建构的印度洋国际体系与之前蒙元帝国四出征伐、之后西方海外殖民扩张具有迥然不同的差别之处,不应简单以传统朝贡制度或体系笼统地归纳和理解。

在印度洋国际体系的形成过程中,有两个因素发挥了关键性作用:(1)东西方传统朝贡关系国际惯例的存在。国家是印度洋交往的基本单位,古代国家存在和发展与特定的自然环境体系密不可分,自然资源状况对国家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在古代长时段的东西方交往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朝贡的传统。它实际包括两种不同的概念:一种是在武力征服、领土扩张基础上的实际占有和对领地产出的掠夺性索取;另一种是仅作为交往关系形态出现的国际共同观念,形成合法的国际交往标准或惯例。朝贡传统的形成,对印度洋国际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2)地理环境对印度洋国际社会经济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国家是印度洋区域基本的政治和社会单元,各国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其所处印度洋的影响,具体表现就是作为沿岸国家而深受航海外交活动的辐射,进一步密切了海上政治、经济的关系。中国海上外交与贸易,确保了15世纪初印度洋各国在没有发生政治、经济、文化巨变环境下实现了较好的互动生存与共同发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