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世纪印度洋国际体系建构:以明代下西洋亲历者记述为线索(22)

分析海上国际体系形成的基本因素,传统朝贡关系的延续和发扬无疑是关键因素。在印度洋国际体系形成的时代,以国家为主体的建构,各国从中获益为多;而各国自主性的认同,无疑具有更重要的作用。

从对下西洋亲历者的资料研究出发,具体观察印度洋航海外交的存在实态,是以相互尊重为基础达成的政治、经济合作,以公平交易为基础达成的国际贸易,以文化共生为基础达成的交流互动。这是15世纪初明代中国朝贡体系模式影响下形成的印度洋国际体系的运作实态。包括今天的东北亚、东南亚、中亚、西亚、南亚、东非乃至绵延欧洲等广袤地方,连成了一个文明互动的共同体,也是命运共同体。明代中国和平共享理念得到了印度洋各国的认同和响应,各国的利益融合在一起,建构了一个印度洋国际体系,在某种意义上可视为印度洋区域一体化的开端。

各国参与推动形成的印度洋国际体系,不是征服与扩张的结果,而是以国家为主体,将印度洋各国连接成一个整体。在活跃的贸易网络中合作共享,成为当时印度洋最有效的政治选择。

结语

聚焦印度洋,从全球视野看郑和下西洋,是古代中国与海外世界最大规模直接接触的历史事件,标志着明初中国从农耕大国全面走向海洋大国的态势出现,并最终导向了对未来全球化起引领作用。印度洋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汇聚的核心之地,15世纪初是印度洋时代,印度洋出现了一个以国家为核心建立的新的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这一国际体系,是印度洋各国和平交往协调互动的产物。从无政府状态到国际体系的合力打造,表明各国政权合法性的认同,使印度洋的海陆政治多元体整合达到一个历史新阶段,而主导印度洋地区发展繁荣的,正是各国的认同与合作。进一步说,这是人类交往史上的一次结构性调整,已朦胧出现走向近代国家过渡阶段的特征,孕育了全球一体化的海洋发展方向。今天人们仍在经历一个全球化历史进程,和平与发展始终是时代的主题,关注多样性经验来更好地理解全球化,全球史从大陆导向海洋的开端,并不是以西方大航海扩张为前奏,而是以15世纪初印度洋新型国际体系建构为开篇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