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世纪印度洋国际体系建构:以明代下西洋亲历者记述为线索(18)

明初外交是全方位的,与周边和海外国家的交往极为活跃,对外贸易也极其繁盛,最重要的是,以举国之人力、物力、财力,在印度洋区域整合为一种政治合作机制,并形成了区域资源整合的局面。印度洋东西方航海贸易活动,从民间商人为主体到官方使团为主体,彰显了丝绸之路的官方整合作用。通过国际交流这个平台,国家权力介入区域合作的历史进程,为各国间官方贸易奠定了有力的基础;同时,印度洋物质文明的交融也达到了一个历史的新高度。

蒙元帝国在政治上结束了,然而在贸易上的影响留了下来。明初一反元朝四出征伐,而是遣使四出交往,遂使国际交往在印度洋区域繁盛地开展起来。通过中国人大规模下西洋直接交往贸易,改变了阿拉伯人掌控印度洋海上贸易的状况。明代中国以一负责任的海洋大国形象促使印度洋地区国家权力整体上扬的同时,在与各国“共享太平之福”的理念指导下,维护了海道清宁、人民安业,维护了文明的多样性;而与各国公平交易、互惠互利,则推动了区域国际贸易的活跃发展,促成了一个资源共享合作机制的形成,这是印度洋国际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15世纪初,印度洋世界市场连接了亚非欧,在广度和深度上有重大的拓展,航海交通和造船技术上的进步,促使中国在印度洋范围的联系空前扩展,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程度也空前强化。中国与印度洋世界的关系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并且地区利益要求呈现出了与以往任何阶段都迥然不同的特点,构建了印度洋新型国际关系。当时已存在一个印度洋国际体系,是一个客观事实。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