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通胀,还是通缩?( 三 )

正文

“猪通胀”再起,需要担忧吗?

猪价猛涨,通胀“风又起”。3月份以来猪价一反春节期间的下滑颓势,全国外三元生猪价格由2月底的11.9元/公斤上涨到3月20日的15.2元/公斤,涨幅达28%;全国猪肉平均批发价也由2月底的17.95元/千克上涨到3月28日的20.13元/千克,实现12%的涨幅。猪价上涨背后是非洲猪瘟影响下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量在2019年初锐减,其在生猪价格上的反映早于猪肉价格。作为CPI中波动性和贡献度最高的项目,猪价的快速上涨吸引了众多目光,也不免引起对CPI上涨的预期。

今年是通胀,还是通缩?

对于非洲猪瘟对猪价的影响以及2019年CPI预测我们在《利率债2019年度策略—顺势而为,内外宽松》中已经明确提示:预计猪价是推升2019年通胀的主要因素,2019年CPI通胀中枢将有所上行至2.5%~3.0%,叠加季节性和基数效应影响,存在CPI高点突破3%的可能。

猪价推升CPI源于供给端而非需求端,不构成货币政策的掣肘。通胀背后是货币政策,猪价推升CPI可能突破3%是不是意味着货币政策需要收紧以抑制通胀?首先,货币政策作为内生和需求端政策对由于疫情引发的供给收缩导致的价格上涨无能为力,因而货币政策也不应该以此为目标调整政策取向。其次,自2011年以来CPI与PPI的分化显示了通胀已经成为一个结构性问题,CPI与PPI绝对水平的分化甚至趋势的背离背景下,货币政策的目标也不能仅仅盯着CPI为代表的消费者物价,根据国际经验,欧美PPI与CPI长期分化过程中,核心CPI(与PPI走势较为一致)更受关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