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无法“依赖”滴滴

安全无法“依赖”滴滴

打车从来都不是一件“万无一失”的安全事,无论乘客还是司机。

文 |师天浩

一名网约车司机被害身亡,再次揭开滴滴的安全伤疤。

相较前两次“迟钝”的公关反应,常德滴滴司机深夜遇害后,滴滴的快速行动和高级别重视体现了一家互联网企业应有的责任感。

或许因为受害者的司机身份及男性性别,让公众少了些许被带入受害者的“共情”,加之“经验丰富”的滴滴“应对有方”的影响,相比去年“民意滔天”的集体指责,网络上一面倒的批判之声并未再现。在滴滴创始人兼CEO程维3月25日发布的事件相关的微博下方,网友评论三百多条,除了几条“偏激”言论,大部分回复中饱含着对滴滴的谅解,在各大新闻APP上,整个舆论倾向也相对缓和了很多。

滴滴总裁柳青3月25日深夜,带着高管前往湖南常德探望遇害者家属。在26日凌晨个人认证微博再一次发表对此事的重视,称“我们自己没有第一时间去探望家属,都是懊悔不已。”并在文末“恳请大家给我们(滴滴)机会改过自新”。滴滴公司两大支柱人物程维、柳青的相继表态,足见滴滴内部对此事的严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