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无法“依赖”滴滴( 五 )

作为一个成年人,应该明白“意外”无处不在,做任何事都有危险的可能性。但掌握一些“危机高发”规律,可以一定程度上去避免意外发生的几率,人世无常,警惕之心应常有。

笔者强调个人主观能动性去避免出行安全问题,并不是为了给滴滴寻找“借口”。

因为,分析完被社会广泛关注的因打车而引起的死亡案件的细节,以及滴滴围绕安全问题做的相关调整措施来看,滴滴并不能避免“新”的杀人事件发生。三起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都有强烈的反社会人格特征,以滴滴能调动的资源和对司机端尤其是乘客端的控制力,想要实现出行100%安全几无可能。

滴滴为何做不好“安全”这件大事?

2019年3月24日凌晨,滴滴网约车司机陈某被杀害后,滴滴平台的应对可圈可点。3月25日中午,滴滴就成立了应急处置小组,一面全力配合警方展开调查工作;另一面,派出工作人员,前往探望和慰问司机师傅家属,协助家属料理后续事宜并将提供援助。

同日晚上9点55分,滴滴创始人兼CEO程维在微博个人认证账号上发布微博,表示“万分悲愤”,并表示“竭尽所能提供帮助”。3月25日深夜,滴滴总裁柳青带高管前往湖南常德,探望遇害者陈师傅家属,随后前往灵堂吊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