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无法“依赖”滴滴( 八 )

但从实用角度性而言要打上问号,在一键报警的页面的正上方,醒目的红色字体提示:“谎报警情,依法追责。”谎报警情将可能被处以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乘客如何判断何时该一键报警,乘客使用一键报警需要和警方进行沟通,一旦危机事件发生乘客有没有机会使用?这些问题都要在实际应用中得到验证。

滴滴司机遇害让滴滴安全机制又一次遇到大的难题,在出行中司机遇害也是高发事件,以上措施可以大部分杜绝乘客受害,司机的安全又该如何去保护?

当司机成为受害一方时,滴滴所能做的事情就非常有限。无论是从用户的许可层面,还是当下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在可以预期的时间段里滴滴都不可能对乘客进行相关“操作”。相比于滴滴司机人数,滴滴的乘客数量更为庞大。极光大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滴滴用户规模达到1.2亿。过往传统出租车司机遇害事件并不是个例,相比于对乘客的安全保护,对司机的保护的困难将指数级增加。

重要的是,围绕出行发生的命案嫌疑人,都存在过多过少因为生活问题或心理问题造成的反社会人格倾向。“锁”可以防止好人,对于坏人往往无可奈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