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解锁上课新方式(大数据观察·聚焦教育信息化)( 三 )

罗化瑜介绍,“偏远地区学校可以在平台上直接接触优质课程,效果很好。”比如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民族中学,自加入“千校共建教育云”项目3年来,全校27个班级实现常态化使用,月平均开课2000余节,升学率从55.8%提升到82.6%。

“微课”预习:老师授课有“秘诀”

信息技术推动教学变革,班额大也能实现“个性化”

没有朗读、字词解释、课文讲解、划分段落和归纳主题等课堂“套路”,在上海市丽英小学的一堂五年级语文课上,老师龚华对于新课文的授课重点胸有成竹,不仅有“免讲”的内容,也有可以迅速讲解的字词,大部分的时间可以用在整体阅读和学生分享理解上。

龚老师“个性化”授课的秘诀是什么?是“前置学习”。

课前预习,是学校教学中一直都有的环节,在丽英小学,预习已升级为“前置学习”。通过学生完成线上“微课”,老师可以精准了解学生自主学习质量水平;学生们反馈的“质疑”,经整理归类,则成为课堂讨论线索和教师备课、授课的重点。一堂课,更像是师生、同学之间的合作探究,是学生们的学习和思维成果展示分享会。而这样的上课方式,在丽英小学,已覆盖到所有科目。学校将其教学流程概括为“三阶段”,即“支架辅助、信息整合”的前置学习阶段、“深入理解、建构反思”的课堂交互阶段以及“迁移运用、问题解决”的拓展延伸阶段。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