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凤祥突破股权固化僵局再出发( 二 )

股权固化

迫切寻求改革出路

建立于1848年的老凤祥,是170余年的中华老字号,因为历史悠久,也有自己的遗留问题。其中,股权固化问题便是十余年来困扰老凤祥的头号问题。

这一问题缘起于20世纪九十年代末,作为老凤祥股份最核心业务板块的下属企业——上海老凤祥有限公司设立职工持股会,职工以现金和历年工资结余形式出资入股,后又实施自然人(经营者和技术骨干)持股。截至2018年9月股权改革前,职工持股会和自然人合计持有老凤祥有限公司21.99%的股权。其中,职工持股会持有15.99%,自然人持有6%。

“在当时,职工持股,尤其是经营技术骨干持股,将经营技术骨干的收益与企业的效益密切挂钩,极大地增强了经营技术骨干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为企业近二十年的快速、跨越式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和后劲。”石力华说,但近年来,随着公司的高速发展,又缺乏完善的股权退出机制,职工持股所导致的股权固化问题逐渐显现。

石力华指出,一方面,企业的资金需求越来越大,资金成本压力渐增,而老凤祥股份作为上市公司受制于老凤祥有限公司的股权结构问题,难以将市场融资直接用于有限公司发展需要。另一方面,2009年为确保上市公司重组顺利进行,职工股股权暂停进退,使得目前70%以上的持股经营者超过退休年龄,股权相对固化制约了企业发展。

推荐阅读